《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開題報告會召開

11月18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一批)《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江南大學舉行。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鐘甫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黃祖輝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部專家咨詢委員,博士生導師徐偉宣教授,江蘇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黃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趙敏娟教授,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監測部副主任張英男等專家及江南大學副校長顧正彪教授、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汪橋紅與重大課題組成員代表等50余人出席會議。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專家組組長鐘甫寧教授
會上,專家組聽取了《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首席專家吳林海教授對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重點內容、主要目標與方法、可能的創新與研究難點等。研究課題擬分五個子課題進行:分別是1.現階段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與事件的本質特征,2.治理失靈的現實考察與中國特色風險共治的理論框架構建,3.整體性治理視閾下的政府治理體系研究,4.食品安全風險市場治理體系的構建,5.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風險共治的體系設計。
專家們對吳林海教授團隊的研究思路表示贊同,并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突出中國特色。
專家們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食品安全風險尤為嚴峻。這不僅為本課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的理論框架提供鮮活的實踐基礎,同時也為相關理論指導實踐提供了廣闊舞臺,更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治理食品安全風險提供了示范,提煉實踐經驗,服務客觀實踐應用是本課題重要的研究目標。
專家們建議,應該以區域與食品供應鏈為研究案例,提煉出若干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地方食品安全治理社會共治的共性經驗與理論特征,指導地方政府構建各具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模式;總結、提煉若干社會組織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典型案例,為社會組織分類改革、引領行業自律、參與社會治理等方面提供示范;以大企業集團與典型農產品供應鏈為案例,總結食品供應鏈體系契約激勵、內生性約束機制的共性經驗與理論特征,研究并提出市場治理食品安全風險的基本路徑。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7-09-15)第十七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即將舉行
- (2014-06-16)上海近期發布六項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 (2014-06-16)2013天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報告公布
- (2014-06-16)廣東部署春節及地方“兩會”食品安全監管
- (2014-06-16)民進中央提案:構建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