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美食”藏食品安全隱患 官方稱無法監管
微信圈里做起生意
相較于實體店或者淘寶網,微信朋友圈的運營成本和操作難度要小得多,賣家可以直接拍照通過手機上傳,然后與買家進行點對點的直接溝通。通過微信留言下訂單,然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通常都是同城交易。
“只有選購好的材料,才能做出好吃的蛋糕。”李女士就是將烘焙在“圈里”做得非?;鸨?ldquo;生意人”。李女士坦言,生意很不錯,“現在已經經營了兩年,除了個人的訂購之外,偶爾也會有一些企業公司的聚會、婚禮甜品等都會找到她。”與此同時,隱患也就此埋下。“現在大部分私人烘焙作坊都沒有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因為做的是朋友圈的生意,靠的就是朋友的信任,當然我也是憑良心做事。”李女士告訴記者。
食品安全成“三不管”
“微信美食”受到不少無暇做飯或不愛動手的市民喜愛。水母網采訪了一些在朋友圈購買過私房菜的市民。
市民肖先生告訴記者,他經常會在微信朋友圈購買私房菜,有時家里來了客人,不愿在外面吃,在微信朋友圈里購買菜品就顯得十分方便。“這些私房菜都很火,有時候得提前好幾天預訂,我很認可這種銷售模式。”肖先生說。“蛋撻、水果蛋糕、辣醬、醬雞爪……”市民劉女士粗略算了下,自己通過微信購買的“私房菜”不下十種。
記者咨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政策將網絡私房菜銷售納入食藥監局的監管范圍,對于利用網絡在微信朋友圈銷售食品這一塊,只能通過工商局咨詢。當記者向12315熱線以吃私房菜拉肚子為由投訴時得知,由于沒有經營執照,記者與銷售方屬于私下交易,消費者熱線也沒有辦法幫助維權。“通過無證經營舉報,但是他們又只是在家做沒有門頭房,所以也不能受理。”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上海近期發布六項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 (2014-06-16)2013天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報告公布
- (2014-06-16)廣東部署春節及地方“兩會”食品安全監管
- (2014-06-16)民進中央提案:構建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
- (2014-07-25)福喜“過期肉”丑聞令食品安全關注升溫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