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再次“引爆”食品安全輿論 它如何走上我們的餐桌?

什么是僵尸肉
“僵尸肉”指冰凍多年銷往市場的凍肉,“僵尸肉”多為走私品,有的甚至是其它國家放了幾十年的戰備儲存肉,還有的甚至來自瘋牛病等疫區,質量安全不能保證,入境后,多流入國內二三線城市的小餐館、黑作坊,甚至某些正規超市。這些僵尸肉外觀上沒有什么大的異樣,黑心商販用化學藥劑或加工調味品處理后,就變成“賣相”極佳的“美味佳肴”。
僵尸肉危害
普通的冷凍肉存放時間稍長并無特大危害,只是營養幾乎全無。但是一些走私進來的冷凍僵尸肉就不一樣了,它們來歷不明,或攜帶病菌、或過期腐敗,一點質量保證都沒有,再被加工者用醬油腌制、辣椒調味后,消費者吃時安全感覺不出,自己可能把一些細菌吃進身體,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可能致命的僵尸肉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原因在哪?
既然僵尸肉危害如此大,那它為何還能通過層層“監管”,走到消費者面前?三個原因,一是超高利益使然,二是責任監管缺失,三是處罰力度小。
一、冷凍僵尸肉利潤大 令走私者鋌而走險
據了解,僵尸肉存在已久,之所以屢禁不絕,主要原因是境內外價差巨大。深圳市公安局工作人員稱,巴西牛肉一般走私價格為每公斤25元左右,國內牛肉售價已經達到每公斤50元甚至更高,走私1噸可獲利2萬多元。一噸冷凍雞爪的進貨價僅為4000元-5000元,經過解凍、加工、包裝后,一噸售價高達2萬元。
另外,據了解,僵尸肉的冷凍,與盈利性冷庫需要考慮倉儲、電費不同,這種戰略儲備肉的儲藏成本非常低廉,折算后的冷凍成本約為每噸17元/年左右。也正是低廉的儲藏成本和價格,催生了近年來走私過期陳年肉的市場熱潮。令一個個為了金錢利益的人,不惜泯滅良心,以身犯險。
有內部人士稱,售價低于30-40元區間的牛肉,就有這樣的嫌疑。消費者在消費時,千萬不可貪圖小便宜,以防買到僵尸肉。
二、杜絕走私僵尸肉 加強源頭監管是關鍵
國外走私進來的僵尸肉,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原因可以說是方方面面,海關、公安、工商、檢驗檢疫等多個監管部門,都有擺脫不了的責任。各個部門應該加強合作,編織一個密而不透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才能減少僵尸肉走私人員下手的機會,而不是各自為政,信息共享不透明,從而給僵尸肉走私人員以可乘之機。
當然,杜絕僵尸肉進入市場,有效打擊走私、運輸、經營僵尸肉行為,相關部門加強合作是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必須加強走私僵尸肉的源頭管控。加強源頭監管,除了海關在各個關卡嚴加檢查,在走私猖獗的邊境地區設置嚴密的監控網絡,堵住凍品走私入境的渠道外,還應該組織人員在一些邊境交接地帶比較隱蔽的大山、村莊經常巡邏,以防走私人員通過小路進入境內。盡最大可能的在源頭控制,否則凍品一旦流入內地,被運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后打擊難度更大。
三、走私僵尸肉的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小
將走私凍肉運到國內是第一步,這些走私凍肉隨后在國內的運輸環節,為何未曾遇到阻攔?相關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又體現在哪里?為何“僵尸肉”不是被層層監管發現,而是被海關查緝曝光?難道后面所有的市場監管環節都形同虛設?
或許,對于僵尸肉的危害,以及那些監管部門身上所肩負的責任,相關人員比我們普通消費者清楚的多。而他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監管職位上“漫不經心”,甚至私收“好處費”,與其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小,有直接的原因。正是那些不痛不癢的處罰,對相關人員不夠造成威懾,才會使他們如此漠視消費者的食品消費安全。因此,在走私、運輸、經營僵尸肉等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上,國家應該制定更為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規,從細節上加大處罰力度,才能給違法者以警醒。
結語
這起數量高達40多萬噸、價值30多億元的走私僵尸肉大案破獲,引得無數人拍手稱快。但是,在這次走私案破獲前,還有多少僵尸肉走私入境,并且進入國人的腸胃,我們無從得知。
面對無法得知來源的各種可能是僵尸肉的眾多冷凍肉品,即使有時吃壞了身體,我們也只能自認倒霉,根本沒有能力追根溯源,我們只有寄期望于“相關部門”,能在源頭上加強走私僵尸肉檢查,在流通環節上加強監管,并對走私僵尸肉等違法行為嚴加懲處,還消費者一個安全的肉品消費環境。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上海近期發布六項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 (2014-06-16)2013天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報告公布
- (2014-06-16)廣東部署春節及地方“兩會”食品安全監管
- (2014-06-16)民進中央提案:構建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
- (2014-07-25)福喜“過期肉”丑聞令食品安全關注升溫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