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食品安全戰略”急需復合型人才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要確定一個能夠跨越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國家而成為人人息息相關、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的話,或許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食品安全。的確,“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執政黨執政能力、政府公信力、社會和諧、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其重要性如何強調或許都不為過。
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近年來我國始終將食品安全作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其戰略地位和重要意義不斷重申和提升。特別是,繼十八大強調食品安全“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較多”、“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以來,三中全會將食品安全納入“公共安全體系”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中全會從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完善、綜合執法、綜合治理等多角度強調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化,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工作必須貫徹治理的基本理念
首先,必須貫穿治理理念是由食品安全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簡要地說,食品安全問題多種多樣,沒有多學科的知識無法從整體上把握。同時,有的食品安全問題是通過已經發生特定的危害后果來表現,有的則是通過特定的風險可能性來表現。認識這些問題需要法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農業科學、新聞傳播學、管理學等文理多個學科的支撐,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法律、技術、標準、輿論等多種調控機制的綜合作用。換句話說,也就是必須貫穿治理的理念,打破學科壁壘、知識界限以及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隔閡,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
其次,必須貫穿治理的理念,也是我國食品安全工作實踐得出的經驗教訓。應當說,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但目前總體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關鍵問題在于沒有貫穿治理的理念,未形成各類主體、機制和環節的有效整合。
第三,通過治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共同選擇。英、美、加、日、澳以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踐行并完善“共同治理”、“綜合治理”、“個人—公共部門—國家—超國家”多層級治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
食品安全是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關鍵領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意味著我們要經歷一場從政府一元單向治理向黨和政府領導下多元社會主體共同治理的結構性轉變。在這場深刻變革中,食品安全應當成為改革的優先領域。
一是因為食品安全是一種“底線安全”。食品是人類生存必需品,食品安全關乎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嚴。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改革、發展與創新也就無從談及。只有強化食品安全治理,才有可能將其他領域的改革風險最小化,實現改革績效的最大化。
二是因為食品安全是一種“樞紐安全”。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公眾的生命健康,在當代社會中已經廣泛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等各領域??梢哉f,食品安全事關“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問題。
三是因為食品安全治理是探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佳試驗田”。這不僅因為食品安全涉及多個環節、多個社會主體、多種調整手段,這些環節、主體和方式相互關聯,每個要素都對食品安全產生直接影響,必須進行宏觀設計和整體布局,采用治理的視角來審視食品安全問題及其改革路徑。
法治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前提和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盡管人們對于法治和治理的含義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已有的討論和實踐表明,法治與治理相互促進、互為條件。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法治的重要性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法治是凝聚食品安全治理共識的基本方式。食品安全治理始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及利益主體,法治的穩定性、平等性和程序性,決定了法治是各種利益沖突有效化解和凝聚不同利益主體共識的基本方式。
其二,法治奠定了食品安全治理各要素協調運作的基本框架。法治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可持續性、正當性賦予等優勢,其作用不僅在于食品安全事故處理和糾紛解決,更關鍵是通過法律明確設定的權利、義務、職責和責任,為不同主體、機制和環節的協同作用提供基本框架。
其三,法治是容納不同學科的知識、經驗和技術,預防和降低治理風險的基本途徑。食品安全治理還必須運用各種學科、各個領域的知識,需要將知識轉化為不同的技術和制度。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知識著眼于風險判斷、標準制定,社會科學知識服務于風險管理、制度設計等,這些復雜的知識本身具有差異性,只有統一轉化為透明、明確、可操作的法律規則才能成為指引人行為的依據,才能實現對不同食品安全治理行為的理性調控。其四,法治是確保食品安全治理價值導向和實際效果的基本保障。食品安全治理不僅涉及各種利益的博弈,同時也牽涉各種價值觀的沖突。法治崇尚正義、自由、平等、安全、秩序等基本價值,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始終堅持對人的尊嚴的尊重、對生命健康的守護以及對社會誠信和規則意識的弘揚。法治所具有的剛性、強度與威懾力,是其他社會調整方式無法替代的,能夠在最基本的意義上促進社會正義,預防和解決各種糾紛,確保食品安全治理取得實效。
落實食品安全戰略急需復合型治理人才
十八屆五中全會站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食品安全治理涉及眾多學科知識,如何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既懂法律又懂技術、既掌握知識又具備實踐技能、既了解中國國情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是全面落實食品安全戰略的關鍵所在。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食品安全治理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責任所在。
第一,食品安全治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強化跨學科合作,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近年來,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啟動人民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的本科生交換學習制度、招收全國唯一的食品安全治理方向法律碩士生、推動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美國UCLA、意大利都靈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等的雙碩士項目和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中心單獨招收和各成員單位分別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等措施,初步形成本、碩、博、博士后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第二,食品安全治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強化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合作,推進理論與實踐的溝通、對話。中心與國家食藥總局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北京市食藥局、福建省食藥局、河南駐馬店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平谷區法院、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等許多實踐部門達成框架合作協議,建立實踐基地。
第三,食品安全治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擴展國際視野,兼收并蓄,廣為吸收人類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成功經驗,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治理新秩序的建構。
第四,食品安全治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雄厚的學科實力和研究基礎作為支撐。近年來,中心不斷打破學科壁壘,逐步實現法學學科整合、人文社會學科內部各學科整合、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整合,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20)食品安全責任險“突圍”強制立法或成契機
- (2014-06-20)遇食品安全問題過半消費者不維權
- (2014-06-20)舌尖問題屢禁不止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 (2014-06-20)食藥總局解讀近期食品安全熱點傳言
- (2014-06-21)2014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暨首屆食品誠信聯盟峰會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