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偉:對手繪唐卡的 追求矢志不渝
本刊記者 張愛正
唐卡,從公元7世紀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其魅力包羅萬象,被人們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記者探訪了世界手繪唐卡第一人劉佳偉。

劉佳偉,198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出于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和對唐卡藝術的追求,從16歲開始就徒步前往西藏,歷時3個多月抵達西藏,并拜師在活佛米瑪丹增大畫師門下,開始他的唐卡藝術學習與研究。繪畫多年,甘苦知足。他憑借著對唐卡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個人對唐卡藝術的靈性和悟性,加之擅長左手繪畫而深得活佛米瑪丹增大畫師的賞識,后曾獲得中國非物質遺產一等獎世界唯一位左手畫唐卡的大師。
據劉佳偉介紹:唐卡是藏語,簡單地說就是西藏的卷軸畫。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紀的吐蕃時期,因畫風不同,大致分為四大派系。2006年,唐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唐卡的繪畫顏料采用松石、瑪瑙、珊瑚、金、銀、珍珠、朱砂等寶石礦物,并用植物藏紅花、大黃和藍靛顏料來過渡。主要經過采集、精選、清洗、浸泡、熬煮、蒸發制丸等工藝。一幅好的唐卡由30多種顏色繪成,由淺入深,有的多達40-50種紅、黃、白、藍、綠、紫青是常見的幾種基本色。配色是一門學問,其變化無窮,豐富多彩。作為對佛禮敬,用料之珍貴,在世界繪史中少見。用礦物顏料畫像,色彩艷麗,色亮凝重,圖案層次分明、壯觀,具有保持時間長,不易褪色,不易變質的特點。
唐卡的繪制要求嚴格苛刻、工藝繁瑣、程序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制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一兩個月,長則需要三年五載。因此,市場流通價格也不菲。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1-17)梅花生物38億并購競爭對手 中植系現身并購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