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出食品安全感
日前《農民日報》刊發了一條消息:據2016年年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人展開的一項消費調查顯示,與2015年同期數據相比,我國消費者食品安全感一年提升了6.8%。這的確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據統計,食品安全已連續5年位居中國最讓人擔憂的十大安全問題之首。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些年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尤其是相對隱性的問題頑固依舊。曝光過多次的黑作坊、臟外賣,改頭換面之后重出江湖;上過紀錄片的知名火鍋店,不差人氣不差錢,卻還在用地溝油“刺激”舌尖……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對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酒類、速凍食品等6類常被囤為年貨的食品抽檢結果,500批次樣品中多數合格,7批次樣品不合格。春節是飲食消費的高峰期,卻也是消化道疾病的高發期,這無疑與祥和歡樂的春節氣氛格格不入,而始作俑者就是食品的不安全。
每當食品安全輿情事件發生,消費者的態度和反應往往主導著事件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生產者的利益和政府形象。因此,無論從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來講,還是從社會穩定性來講,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絲毫放松。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這是對具體工作的要求,更是對群眾呼聲的回應。
食品的生產、運輸、倉儲、銷售環節多,要向社會提供安全的食品,不僅需要企業的標準提高、操作規范、質檢嚴格,更需要食藥監、衛生、農業、質檢、工商、海關等部門規章明晰、職責清楚、合力共管、嚴抓不怠和信息公開。畢竟,品牌企業的信譽、監管規則的完善,才是建立公眾信心的關鍵因素。只有從細從嚴抓好監管體系建設,時刻保持“緊而又緊”的態度,才能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的基準線,以食品安全形勢的持續改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李海市:成立專業組織,引導食品知識科普工作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