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烹新茶 香茗自醉人

    2017-04-21 10:49:36 來源: 食品安全導刊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本刊記者 葉朝輝

      一盞清茗酬知音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又是品質生活中文化要素之一。茶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在現代生活中,品茶已是現代休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飲茶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茶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各種茶道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感染力。中國名茶千余種,很多名茶都有動人的故事,“中國故事中國茶”往往會使飲茶者產生極大的興趣,在品茶中體會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更熱愛品嘗中國茶,這也是茶文化的魅力。而在中國,從北京的老茶館到兩廣的茶樓,亦或是茶肆、茶坊、茶社、茶室、茶座等,都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載體,也是對其最好的一種表現形式,從而在每一座城市形成各自獨特的茶文化。

      喜歡茶,每個人或有自己具體的緣由,因為茶的清淡,因為茶的甘甜,因為茶的苦澀,因為茶的柔和,因為茶的回味……茶在愛茶人的心里,早已不僅僅是茶,它更像是百態人生,譜寫出不同人的不同狀態。茶,就像人一生中最忠實的朋友,伴著人對生命的感知去體會心智成長的過程。人年歲越大,便越懂得茶滋味,在搖曳飄渺的茶煙里,參悟人活一世的真諦。

      茶作為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符號”,早在17世紀,出口量就超過了瓷器和絲綢,約占出口貨物的90%。中國風不僅席卷英倫,還風靡世界,從17世紀到18世紀,全世界都流行“吃茶去”。在世界三大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中,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葉無處不在,茶葉在世界上的消費超過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飲料和酒精飲料的總和。

      “明前茶,貴如金”。春茶在清明節前采制,細嫩品質好,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等知名茶種的明前茶更是受人熱捧。但近年來,中國茶葉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總生產規模繼續擴張,市場需求持續放緩,銷售價格依然低迷,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傳統茶企、茶館粗放型的經營方式遭遇瓶頸。

      山重水復疑無路

      今年3月初,杭州西湖景區就有商家打出廣告,宣傳“新茶上市”“獅峰龍井直銷”,而當時西湖龍井一級產區的茶葉尚未采摘。最后,監管部門對這家茶商進行了處罰。

      雖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但杭州城賣“龍井”的仍是“鋪天蓋地”。杭州市大大小小的茶葉店有近500家,幾乎家家都打出了出售“正宗西湖龍井”的招牌。為了拉住顧客,很多茶葉店向顧客標榜只有自己賣的西湖龍井是正宗的,別家賣的是假“龍井”。店家的互相指責、拆臺,更是讓顧客真假難辨,不知該聽誰的。

      作為全國產茶大省,浙江除了享有盛名的西湖龍井外,還擁有許多響當當的其他名茶。但名茶多、名牌少,出口茶葉貼牌多、自主品牌少,這不但是浙江茶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全國也是一個普遍性問題。

      究其原因,是茶葉企業小而散,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幾十年不變,難以形成生產規模,更無法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眾多名茶的采摘、炒制過程仍以手工為主,各家都有各家不肯外傳的“絕招”。這樣生產出來的茶,是一家企業一個樣,一位師傅一個樣。再把這些茶賣到市場上,消費者喝到的自然是“一杯一個樣”。

      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生產,勢必造成茶廠效率低,成本高,產品不規范。沒有統一的品牌,就不可能有統一的產品標準。而沒有統一的產品標準,想把市場做大,似乎很難。

      采茶工緊缺問題依然存在,繼續制約產業的發展。在茶田,采茶女大都是五六十歲的阿姨,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做這樣辛苦的工作。據統計,1位采茶工1天采摘1斤多鮮葉,里面大約有15000個芽頭,制成干茶有100多克。1斤明前純手工的龍井茶,有5萬多顆芽頭,是一位采茶阿姨4天的采摘量,是一位師傅手工1整天的炒制量!

      而產業規模的擴張短期內難以控制,消費增長動力不足,部分產品滯銷,嚴重打擊了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使產業發展動能不足;再加上近年來茶葉質量合格率雖大幅提升,但也有農殘超標、違法添加等問題不時在媒體上出現,市場上茶葉質量安全信息的不對稱,讓消費者對茶葉消費仍存疑慮。

      近年來,茶葉也搭上了互聯網渠道,但并未取得預期的火爆。其主要原因,一是國內整個電商平臺整體的茶葉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很多假貨存在。購買茶葉需要“看得見、摸得著、嘗得了”,而在線上僅僅憑借幾張圖片很難識別出該茶葉的好壞。二是整個茶葉電商的競爭十分激烈,同質化嚴重,甚至價格還相差不少,導致消費者無從選擇。今年的天貓春茶節首度嘗試新零售模式,聯合25家商家超過100家自營門店參與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的全鏈路營銷模式,希望能建立一種誠信、公開、透明、便捷的購物體系,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柳暗花明又一村

      茶不僅僅是人們飯后的飲料,還被視為能治多種疾病的中藥。但是當這個源于中國的“東方樹葉”走出國門,影響了全世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卻習慣了添加奶與方糖的各式咖啡,忘記了中國茶的韻味;都市人習慣了上班前匆匆一杯星巴克,忘記了中國茶的恬靜。“做中國好茶,做好中國茶”成了中國茶企不可推卸的責任。

      生產安全的好茶。茶作為一種健康飲品,其質量備受關注。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7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強調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此《工作安排》中著重提到了凈化農業生產環境,和加強種養環節源頭治理,禁止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中草藥等農作物的生產。

      網上有傳言說,“春茶含有過量農藥,一喝就中毒。”不少人看了嚇出一身冷汗:這是真的嗎?茶葉的農藥殘留是不是超標?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栩指出,這一說法是違反常識的。制作春茶,一般用的是越冬后茶樹第一輪萌發的芽葉。此時氣溫較低沒有蟲害,根本不需要打農藥,哪里來的農藥超標之說?

      我國對茶葉的農藥殘留有嚴格的規定。2016版的農藥在茶葉中的限量規定從20項增加到了48項,要求更加嚴格。而且,從農業部2014年至2016年對茶葉的抽查結果來看,合格率逐年上升,分別為94.8%、97.6%和99.4%。人們輕信謠言,源于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政府部門要及時公布信息,媒體應真實、及時地報道,以消除人們對食品安全的置疑,避免“一個謠言毀掉一個產業”的悲劇發生。

      生產好味道的茶。茶葉質量總體安全,茶葉味道能不能更好些?這個可以有!今年2月,農業部發布通知,今年將以果菜茶生產為重點,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

      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方案,茶葉生產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和特種茶重點區域,以及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

      推廣的技術模式一共有4種,包括“有機肥+配方肥”模式,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建立大型沼氣設施,將沼渣沼液施于茶園;推廣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機械深施等技術,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力爭到2020年,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2%或提高0.2個百分點以上,土壤貧瘠化、酸化、次生鹽漬化等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生產有創意的茶。在今年3月份舉辦的成都春季糖酒會上,往年以“配角”出現的茶品牌今年大放異彩,吸引了許多采購商的目光。作為全品類的高端茶,小罐茶展銷館十分火爆,工作人員不得不限制客流。小罐茶以標準化產品、統一價格、統一包裝、一罐一泡的特點在行業內引起不少反響,一位代理商在小罐茶的展銷館內表示:中國茶行業的春天即將到來,錯過茅臺,不能再錯過小罐茶。小罐茶的魅力在哪兒?在它上乘的品質、大師的制作、細節上的極致,以及注重消費者體驗。它不同于傳統的茶文化,卻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小眾市場。

      展示有文化的茶。各地茶區的地形地貌、小氣候、生態環境、地理條件等都不一樣,栽培的茶樹品種和加工的茶類也不一樣,加之各地與茶相關的歷史和人文條件的差異性,其產品的色香味形品質各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在對外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使許多很有特色的小產區茶能被更多海外的消費者所享用而走向世界,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現今茶界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問題的解決辦法有多種,其中,更廣泛地開放茶區旅游,讓世界消費者有機會走進各茶區了解中國特色的小產區茶可能是一個有效方法。為此,從現在開始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有重點地把一些有條件的小產區打造成茶產業旅游區,讓更多的外國飲茶愛好者能深入到中國很多環境條件優越、茶葉品質各有特色的小產區,親自體驗、品嘗那些優質的小產區茶,引起他們對這些小產區名優茶的興趣。

      當下有一些城市企業投資鄉村民宿,因規模大、投資高,舉步維艱。而鄉村本已建成的小型民居,年輕人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中老年人,守著茶園和空屋,卻無法開發。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微茶莊園,經營茶與休閑,還有茶與空間,不僅提升了鄉村生活的品質,更擴充了茶的潛在外延。將茶葉、茶食、茶居、茶旅游,茶的衍生產品結合在了一起,是一種新型的轉型升級版茶產業形態,有利于美麗鄉村的建設。

      搭乘“一帶一路”的東風。當前,世界上已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飲茶習慣,茶葉已成為21世紀的主導飲料。要以國際茶葉消費市場消費需求推動出口市場結構的調整優化,及時捕捉各類茶葉市場的信息動態,重點研究沿路國家的主銷市場和一般市場、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的不同消費需求,區別各地消費者的口味和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市場和合作伙伴,雙向投資,深度合作,建立深度加工和特色營銷網點,在合作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擴大中國茶的市場份額。做好適銷對路、貨暢其流,通過創新茶商品營銷文化,創新電子商務和茶葉拍賣交易等方式,掌握開拓和創新市場的主導權。一方面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歐盟、非盟、美國、俄羅斯等主要茶葉消費國和茶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知己知彼,平等友好,不斷增強我國茶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寧波—舟山港、“義新歐”列車等具有全球集散、物流暢通功能的傳統和現代通道的作用,運用集全球現代國際會展、信息咨詢、物流配送、綜合采購、現貨與期貨、拍賣、信用于一體的茶業推介、宣傳、交易平臺,參與舉辦形式多樣的展銷會、博覽會、研討會、旅游文化節等開展交流推銷活動。同時,還要加強與國際先進茶企業和茶市場的合作與交流,信息交互,對接服務,合理布點,風險管控,瞄準國際飲品市場前沿,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和市場營銷文化,用沿線地區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好中國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以絲茶之路精神為引領,不斷提升中國茶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促進中國茶在“一帶一路”的大道上走好、走深、走遠。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新茶 香茗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国产小屁孩cao大人|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