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香里面說豐年
河南人唯麥是命,對麥情有獨鐘。作為“細糧”,搟面條、蒸饅頭、炸油條、包包子,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天天不離。河南適合種小麥,是全國最大的小麥產地,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強,河南小麥豐收對中國夏糧生產舉足輕重,因此也有“中原熟,天下足”的說法,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視察時曾說:“河南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是一大優勢、一張王牌,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可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增多,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業勞動力數量和素質下降成為小麥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尤其是去年,河南小麥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農民家里麥堆高筑賣不掉,糧企守著糧倉缺麥子。今年河南的小麥情況又如何?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麥金黃,杏初嘗,鐮到之處穗粒香。6月13日,記者在采訪河南農大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財時了解到,河南全省除西部山區自然條件特殊、少量小麥成熟滯后外,麥收基本結束,共收獲小麥8188萬畝,占種植面積的99.85%。其中機收8092萬畝,機收率98.83%。
郭天財介紹說,河南農業耕種條件好,加上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又是一個豐收年。他說,今年河南小麥生產的特點是比較均衡,即南邊和北邊、水地與旱地,長勢普遍較好,高標準糧田是河南省小麥豐產的大“功臣”。在小麥生長期間,多種病蟲害重發、多發、疊發,如條銹病在年前發生,葉銹病、紋枯病發生較重,根腐病、莖基腐病、病毒病等也有發生,后期有些地區發生了白粉病,但由于防控工作及時得力,損失得到最大程度遏制,而且因為老天幫忙,原本預測會重發的赤霉病發生較輕。若不是后期因降雨和大風導致了倒伏,以及受干熱風影響,產量應該會更高一些。
今年河南小麥發生了大面積的倒伏,倒伏對小麥的產量與品質影響均較大。郭天財解釋說,近年來由于連年旋耕或小拖拉機耕作,導致耕層由原來的20多厘米變為不到15厘米,有效耕層土壤量顯著減少。同時由于小四輪拖拉機反復輾壓,形成堅硬的犁底層,且逐年變厚上移,土壤結構堅實,板結嚴重,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同時,旋耕麥田和秸稈還田鎮壓不實,不僅影響正常出苗,且極易受旱受凍,還易倒伏。播量大是小麥倒伏的又一重要原因。過去常說“斤子萬苗”,現在由于整地不好,種子出苗率降低,農民只能加大播種量以保證苗子充足,部分地塊每畝播種40-50斤,這就造成麥田群體過大。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做到深耕深松土壤。去年商水縣意識到“再不深耕,田就毀了”,于是出臺了全面實施土地深耕增強地力的意見,縣財政給各鄉鎮撥付深耕和秋季禁燒專項經費,并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嚴把深耕關,要求深耕不足25厘米的地塊不得進行麥播,從而使全縣百萬畝農田全部實施深耕深松。這套“組合拳”打出來,預計在同等條件下,與旋耕地塊相比,深耕地塊每畝至少要多打100斤麥子、200多斤玉米。
高產與優質可以兼得
因環境條件及育種目標的不同,我國不同小麥產區選育的品種也各具特點,河南小麥的突出特點就是高產。2014年,周麥27畝產821.7公斤,創造了國內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
我國小麥分為強、中、弱筋三大類,強筋小麥適于生產面包粉,中筋小麥適于做面條、饅頭等 傳統主食用的小麥,弱筋小麥適于制做餅干、糕點和南方饅頭、包子等食品。在“求溫飽”的年代,人們對中筋小麥的需求量大,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優質化、多樣化、營養化的農產品要求越來越大。我國優質麥年需2000萬噸,但缺口1000萬噸。河南省是我國中強筋和強筋小麥的優勢產區,也是優質弱筋小麥的優勢產區,且加工能力強,發展優質小麥的市場前景好。
可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為啥少呢?
一直以來,小麥育種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實現高產與優質兼得,現在很多所謂的強筋、弱筋小麥品種,年際間、地域間表現不穩定,給生產企業帶來很大困擾。許多品種產量高但品質不好,還有許多品種品質好但產量不夠,有些強筋優質小麥品種比普通小麥品種每畝產量低100-200斤,優質麥價格增加的收入還抵不上產量低帶來的損失,農民自然不樂意種。就連業界人士也說,“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難道它們真的是一對兒不可調合的矛盾嗎?魚與熊掌真的不能兼得?
今年5月31日,漯河市郾城區新店鎮莊店村的高標準糧田(郾城)示范方里傳來喜訊:“由郭天財擔任組長的農業部驗收專家組,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種植的1517畝‘豐德存麥5號’進行了實打驗收,參照小麥的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隨機抽取4個樣點,經測算平均產量是每畝704.8公斤,創造了我國優質強筋一等小麥的高產記錄!”
豐德存麥5號育種人鄭天存告訴記者:“這個品種于2015年通過國家審定,很好聚合了高產品種‘周麥16’的豐產性和優質強筋品種‘鄭麥366’的優良品質性狀,實現了既優質又高產的協調統一。”由此可見,這個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在育種家們的不懈努力下,問題終會得以解決。
另外,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從業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呈下降趨勢,對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新的種植模式與技術接受能力不強。還有一個原因是優質小麥零星種植,與普通小麥混種、混收、混貯,無法保證優質優價。
郭天財說,現在要做的,一是培育出產量與中筋、中強筋小麥相當,品質能夠穩定達標的強筋弱筋小麥品種。品種要得到加工企業的認可,而不是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二是要研究優質小麥配套的栽培技術,以簡化易推廣為主。三是要搞好訂單種植,做到專種、專管、專收、專儲、專運,把優質小麥和普通小麥區分開來,真正實現“優質優價”。當然,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促進優質小麥生產,這才是重中之重。
為了指導大家科學種植優質小麥,郭天財和他的團隊在通過調研后,根據河南的氣候土壤條件、區域比較優勢,將河南的小麥生態區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生態區。
豫北強筋小麥適宜生態區位于河南省黃河以北,包括安陽、濮陽、鶴壁、新鄉、焦作等地,適宜發展優質強筋小麥。
豫中豫東強筋小麥次適宜生態區,位于河南中東部,黃河以南、沙河以北。包括開封、商丘、鄭州、許昌、蘭考、鹿邑等地及平頂山、漯河、周口3市的沙河以北地區,適宜發展優質強筋小麥。
豫南沿淮是優質弱筋小麥適宜生態區。該區位于河南南部,包括信陽市、固始縣和南陽市桐柏縣、駐馬店市正陽縣。沿淮沙壤土適宜發展優質弱筋小麥。
據悉,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強筋、弱筋小麥發展到600萬畝。明年河南將進一步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力爭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面積發展到1200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95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250萬畝,在全省初步形成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和經營規?;?、產銷加工一體化的產業格局。
讓河南農民鼓起腰包
河南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但自然災害也頻頻發生。而且隨著耕作和氣候條件變化,機收跨區作業和跨區調種等,導致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府病、胞囊線蟲病,以及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土傳花葉病和地下害蟲等危害加重。
郭天財說,“旱生蟲、濕生病。”小麥生育期降水比較多,田間濕度大,很容易爆發多種病害。另外小麥播量大,群體大,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不好,也容易感病。以赤霉病為例,小麥在抽穗揚花期遇到陰雨,就容易發病。因此,培育健壯植株,或者調整播期,避開降雨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赤霉病的發生。再者是提前進行預防,打“保險藥”,但是,農民通常重治輕防、重治蟲輕治病,而赤霉病一旦發病,就回天無力了。過去赤霉病在黃淮地區是偶發性病害,現在有變為常發性病害的趨勢。赤霉病首先會導致減產,其次產生的DON毒素是致癌物,感染了赤霉病的小麥不但人不能食用,也不能作為動物飼料。
而在連年復種條件下,土地不堪重負,像駐馬店的西平等地,土壤酸化的問題已很嚴重,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病蟲害、氣候、土壤、管理的責任心等因素,制約了小麥產量與質量的提高,而生產成本的加大和種糧效益低下的對比更影響了農民使用科技和種糧的積極性。尤其是2016年,夏糧收獲遭遇連續降雨,小麥達不到入庫標準,同時又逢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糧價低迷,農民收入銳減,苦不堪言。他們說:“辛辛苦苦種一畝田,不如打兩天工掙的錢。”這是河南農民的悲哀。于是,今年河南省政府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具體到小麥上,就是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兩頭,帶中間”,即抓好強筋、弱筋小麥,帶動中筋小麥發展。
郭天財說,糧食生產是河南的王牌,要保住這個王牌,一要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土地流轉,推廣統種統管統收,規?;N植。他建議,現在如果租地種糧的話,最好是以家庭為單位,控制土地規模,以200-300畝較為適宜,以節省人工費用,同時保證管理質量。地方政府應下撥專項資金,對創業農民開展多形式的培訓,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增強市場競爭力。二要加快構建新型經營服務體系,提高小麥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當前一些很好的栽培技術難推廣,原因就是會增加種地成本,建議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來推廣。 三要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強化農機、農藝、信息技術三融合,提高小麥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裝備作業水平,實現小麥的高效生產,提高農民種麥收益。四要打通小麥產業鏈,讓優質小麥從種植到收獲、從儲運到加工的各個環節都能高效運轉,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小麥產業的競爭力。
他感嘆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是農民的改革意愿,只有讓農民豐產又豐收,改革才能持久,農業才可持續發展。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