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業新時代的 榮光與責任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食品產業發展40年。食品行業從市場匱乏到物質豐富,從品種單一到特色頻出,產品產量極大增長,許多新品填補空白。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20倍,嬰幼兒配方乳粉、方便食品、肉類制品、工業化焙烤食品等新產品不斷涌現,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向小康跨越貢獻了舉足輕重的積極力量。近年來,人民的消費需求又從“吃得安全”逐漸變為“吃得健康”“吃得快樂”,企業的生產需求也從講安全轉為講營養、講品質,從而推動中國食品產業快速升級與轉型創新,與健康產業融合,與消費者更高需求融合,與社會發展的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其下屬的各部委,以及各地政府都為了讓我國的食品安全環境變得更好而不斷努力著。為了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這被稱為“20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為了振興中國的奶業,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被稱為“奶業振興”頂層設計方案的《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為了改善環境衛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并由稅務機關征收環保稅,提高執法剛性,強化企業治污減排的責任;為了規范餐飲行業,《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餐飲服務明廚亮灶工作指導意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關于推動綠色餐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出臺,也給食安監管作了標準化指導……
盡管如此,中國當前的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不僅大多數食品生產和經營者小而分散、監管不易,而且較長的食品產業鏈也使得食品安全風險具有累積性、廣泛性、蔓延性和流動性,還有個別監管人員數量不足、業務水平有限、責任心缺失等,因此,食品安全的治理具有高度綜合性,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媒體、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不同主體共同協作,對食品安全治理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并將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社會共治。尤其是市場監管人員,一定要增強新時代市場監管的使命感、光榮感,具備多視角、全鏈條、多領域服務監管的意識和能力,準確把握新時期市場監管的定位和方向,厘清市場監管職責,建立內部協調、高效、有序的工作機制,在全面履職盡責上下功夫,全力提升市場監管能力和水平。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