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限極被立案調查,保健品直銷背后藏著什么秘密?

    2019-01-24 09:15:58 來源: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19日下午,陜西省西安市工商局稱,針對媒體報道的“幼童疑因服用無限極產品致心肌損害”,西安市工商局已責成工商雁塔分局對無限極陜西分公司是否涉嫌虛假宣傳進行立案調查;責成藍田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事件中經銷商樊樂是否涉嫌虛假宣傳進行立案調查。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而就在昨天,無限極公司總部所在地的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媒體回應稱,就近日媒體反映的無限極保健品有關的輿情事件,廣東市場監管局正在調查了解中。權健剛走,無限極又來,直銷背后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無限極產品缺少明確標注 家長被告知加大劑量也沒有任何副作用

    近日,中國之聲持續關注報道陜西省商洛市市民田女士3歲的女兒被診斷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在當地一名“無限極指導老師樊樂”推薦下,每日大量服用無限極多種產品,后被多家醫院診斷為心肌損害、低血糖等病癥,致病原因是藥物過量。田女士認為,孩子出現這些癥狀,與長期過量服用無限極保健品有關系,而且是與無限極公司總部有直接關系。

    在接受央廣記者采訪時,田女士說道:“有好幾種產品上面沒有明顯標注孩子能吃還是不能吃,都沒有寫。其中有一種“常欣衛口服液”上面寫著“不適宜人群:少年兒童”。我打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4008001188的電話,他當時就說這個產品的性質很溫和的,如果孩子的病是醫院確診的,這個就可以給孩子吃,并且加大(服用)量也沒有任何的副作用,有很多小伙伴都是在家大量服用以后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我拿你的一分錢,你給我賠償的一分錢,我要拿得明明白白!我不稀罕錢!我就覺得這是一個責任問題,我就追究一個責任問題。”

    西安市工商局成立專項工作小組 責成無限極陜西分公司立即進行自查自糾

    昨天下午,西安市工商局方面稱,本月17號,市工商局立即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組織召開處置工作會議,并按照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文件要求,研究安排部署核查該事件。18號,西安市工商局在核查排查的基礎上,召開約談告誡會。會上,責成無限極陜西分公司立即對所有直銷員及相關市場主體經營行為進行自查自糾,并進一步提供所有西安地區分公司關聯市場主體詳細名單,形成報告報西安市工商局,就事件中涉及的無限極相關公司開展調查。

    同時,西安市工商局還責成工商雁塔分局對無限極陜西分公司是否涉嫌虛假宣傳進行立案調查;責成藍田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事件中經銷商樊樂是否涉嫌虛假宣傳進行立案調查。目前,案件正進一步調查中。

    無限極公司官網上的資料稱,無限極是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旗下成員,成立于1992年,總部在廣州,從事中草藥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根據公開排名,2018中國直銷公司中,無限極銷售額高達249億元,成為我國最大的直銷公司。

    除了這次陜西商洛三歲女童的事件,多家媒體這兩天還報道,無限極的保健品此前就曾涉嫌“背上多起人命官司”。比如在2016年,重慶市與河南省駐馬店市分別發生一起因聽信無限極營銷人員宣傳,停止正規治療而死亡的案例。

    專家:法律有明文規定,憑雙方簽署的不追責協議并不能不還錢

    權健事件發生后,本月9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13個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的通知》,集中整治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械行業存在的虛假宣傳、虛假廣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違規直銷和傳銷,以及以“保健”為名開展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在無限極官網的突出位置,公司也發布了《無限極積極擁護主動配合“百日行動”》。此前的1月8號,無限極還對《業務守則(2018版)》進行補充規定,特別強調嚴禁夸大、虛假的宣傳和推銷行為;嚴禁利用公司名義、公司資源從事違法活動;業務人員違規行為的賠償責任。同時,附上相應處罰條例。但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卻并不相同。

    央廣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個地方的無限極專賣店。但銷售人員言辭之間十分謹慎。安徽一家無限極專賣店的工作人員說,她只是銷售,不懂產品的療效,對此,工作人員介紹道:“根據個人體質,我也不是很清楚,就在盒子上面,上面有說。向你們推薦用產品的人你可以向他咨詢,他肯定知道一些什么療效什么東西。”

    青島無限極專賣店的店員則向記者推薦一款售價360元,號稱能調理腸胃的口服液:“我自己的親二舅吃著,他容易脹氣、打嗝,喝完酒之后非得吐,他吃這個調理的挺好。這個我不敢給你說一個保證(能治好)的日期,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用的量也不一樣。”

    但是,遼寧一位自稱經營了5年、開了兩家無限極專賣店、月收入超萬元的經營者說,無限極的產品,是中草藥中的上上品,誰都能吃,經營者向記者解釋道:“你看那里面的成分,香菇、銀耳、枸杞、大棗、桑葚這些屬于中草藥,它是屬于中草藥的上上品嘛。你就想唄,它是復合多糖,專門作用人身體細胞的嘛,所以它不分什么老人、小孩、孕婦,都是可以吃的。”

    這位經營者還極力向記者推薦無限極的增健口服液:“增健(口服液)是屬于平衡免疫力的,高了它給你弄下來,低了它給你弄上去因為你去醫院做檢查就是按細胞值說話,沒達到(指標)醫生就說你沒病嘛。一盒是268,怎么著你也得按半年吃吧,吃一年多的時間就有所好轉,一盒里60支,一天兩支。發燒盡量不要給吃消炎藥和退燒藥,兩個小時給它吃一次(增健),直到燒退了。它比西藥好多了,西藥的話,傷身體啊。”

    多位曾使用過相關產品的群眾認為,至少,無限極的產品在自己身上沒起到什么作用:

    安徽張先生:“我買的是那個無限極增健口服液,我喝這么長時間,大概有四個多月了,你看這一次流感吧,我也中獎了,還是感冒了。我覺得并沒有他說的這么好,你像我喝過一支以后就感覺口渴,就感覺一天都是嘴巴干干的。”

    遼寧王女士:“她說的吧,就是這個無限極什么都能治,剛開始倒是吃著沒啥,后來吃了幾個月了,這個癥狀都出現了,失眠,然后臉過敏、紅腫,對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來。她就說我這是毒素太大了,堅持吃下去就好了,后來我就把這個東西停了,這些癥狀都沒了。我現在老后悔了,就這一年把我折騰壞了。”

    不過,在網絡上,也有網友表示,自己使用過無限極的產品,挺好的。

    “無限極”產品在電商平臺仍有銷售 公司回應稱“一定積極配合調查”

    目前,“無限極”產品已被京東及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下架,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有個別商家自行下架了相關產品,但不少商家店鋪里的無限極產品仍在售。

    19日晚,無限極媒體事務部門相關負責人回應記者稱,該公司19號下午通過媒體獲悉其陜西分公司被立案調查。無限極公司支持、尊重市場監管部門依法行政,稱“一定積極配合調查,也會及時對外公布相關情況。一定會以此為鑒,自省自查,堅持合規發展。”

    購買的無限極增健口服液

    不僅如此,無限極還有其他類似的事發生。

    1月17日下午,河南新密市大衛鎮桃園村的梁起超向澎湃質量報告投訴平臺講述,他輕信當地無限極門店銷售人員鼓吹保健品能治好他兒子梁宏(化名)“雙腎結石、腎功能不全”的病,讓其子服用無限極產品當藥品“治療”一年多,其子終因尿毒癥去世。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媒體事務部門一位人士稱,目前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了解中,“針對此事件,無限極在此懇請有關醫療、司法部門介入調查,還原事情真相”。

    梁起超告訴記者,兒子小時候吃過三鹿奶粉,腎上出現問題,經國家安排統一治療,已基本痊愈。2014年2月,兒子又被確診為“雙腎結石、腎功能不全”。在2015年7月至次年8月,他經村衛生室醫生鄭某安介紹,從大衛鎮宋某霞經營的無限極門店處購買“保健品”超27次,花費超4.6萬元。

    這一年間,15歲的梁宏病情愈發嚴重。2016年5月,梁宏被診斷為“已接近尿毒癥”;但梁起超夫婦礙于所購無限極產品昂貴,舍不得扔,仍繼續讓兒子服用。

    2017年7月,梁宏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腎結石”。后雖全力救治,但梁宏仍于2018年2月病故。

    梁起超稱,兒子患病期間,宋某霞曾多次向他們宣稱無限極產品無毒副作用,堅持服用能讓孩子的病早日治好。

    1月17日晚間,澎湃新聞多次致電鄭某安、宋某霞二人求證上述說法,但電話均無人接聽,也未回復短信。

    1月18日上午,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媒體事務部門一位人士發來情況說明稱,1月17日,無限極方面剛剛獲悉此事。經了解,2015年7月,梁起超開始購買無限極產品,并將部分產品用于幫助兒子調理身體;2018年1月,梁起超的兒子因尿毒癥去世,后與無限極經銷商進行接觸,要求賠償,雙方協商未果。

    起超所持有的無限極的優惠卡

    價值4.6萬多元的27張無限極產品“銷貨清單”

    梁起超稱當時妻子沒母乳,2000年左右,買三鹿奶粉讓倆個孩子服用。2001年左右,兒子梁宏兩歲多時尿不出來,到醫院就診,醫生說國家免費治療。經在新密市人民醫院就診二個月多月,經兒科主治大夫會診,康復出院。“當時新密市還給賠了2000元,這些醫院都有醫療檔案證明”。

    但在2014年,梁宏又被查出腎病。其提供的病例資料顯示,2014年2月,14歲的梁宏被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診斷為“雙腎結石;腎功能不全”。

    2014年2月,14歲的梁宏被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診斷為“雙腎結石;腎功能不全。

    梁起超聲稱,此后,通過中藥調理,兒子病情逐漸好轉。

    轉折出現在當年秋季。梁起超稱,2014年9月,村衛生室醫生鄭某安向他推薦無限極系列產品,稱服用無限極產品治好了自己的“骨癌”,療效不錯。

    梁建超稱,當時他并沒有相信,但此后,鄭某安和一位在鎮上開無限極產品銷售店的宋某霞多次上門向他推銷產品,鼓吹用無限極治好了自家親戚的宮頸癌,讓放心使用,并展示了一些康復案例。

    “最終使用無限極,一是因為鄭某安是醫生,他和宋某霞宣傳的康復案例很讓人動心;二是他們說無限極產品是中草藥,大學教授說過服用中草藥治療穩當。”梁起超說。

    2015年7月19日,鄭某安帶梁起超前往宋某霞所開的無限極門店,一次性購買了3088元無限極產品。梁起超稱,宋某霞當時還告訴他,這些產品是沒有毒副作用的,堅持服用孩子的病會早日治好。

    梁起超表示,其家境不富裕,帶孩子到處看病已花費不菲,但想著能治好孩子病,夫妻倆就咬牙寄希望于無限極。服用無限極產品期間,兒子沒有再接受任何專業治療,也沒服用藥物,只是會定期去醫院檢查。

    梁起超初次購買無限極產品購銷清單

    梁起超展示了保存的27張“銷貨清單”,從2015年7月19日至2016年8月23日,他前后在宋某霞處購買無限極產品超27次,累計花費超4.6萬多元。產品含“增健、靈芝皇、鈣片、海豹油”等9款產品,單價最貴的“靈芝皇”顯示為499元,“鈣片”最便宜,為99元。

    澎湃新聞在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官網上查詢發現,上述“銷貨清單”中,含“增健”字眼的對應產品有“無限極增健口服液”和“無限極增健牌固體飲料”兩種;“靈芝皇”為“無限極靈芝皇膠囊”。

    除了前述9款產品外,梁起超所購還包括“無限極男仕口服液”、“無限極牌常欣衛口服液”、“無限極牌兒童口服液”等產品。

    國家藥品監管局網站上查詢發現,“無限極牌常欣衛口服液”備案信息顯示“少年兒童為不適宜人群”。

    但截至2019年1月17日晚22時,無限極官網所有產品的“產品介紹”、“相關知識”、“使用指南”內容均為空白。目前尚不清楚未顯示該部分內容的具體原因。

    “無限極一盒四五百元,不吃可惜了,就還給兒子吃著”

    梁起超說,當時有宣傳稱購買一定金額產品,就會成為無限極“會員”,會給優惠卡,這時就可以拿著這張卡享受購買產品優惠,也可以推銷產品賺提成。

    2015年7月19日,梁起超拿到了一張編號為160049486的無限極“優惠卡”,但他說自己從來沒有推銷過無限極相關產品。

    梁起超說,“我始終相信無限極保健品是中草藥,能治療好我兒的病情”。兒子在服用無限極產品期間,并沒有出現特別癥狀,但是經常感冒發燒。當時,他們以為是抵抗力差,未接受專業治療。

    2016年5月,梁起超發現兒子病情加重,遂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已接近尿毒癥”。

    “當時醫生看了我們吃的無限極產品后,讓別再吃,但我和他媽覺得一盒四五百元,不吃可惜了,就還給吃著,現在想想真后悔。”梁起超回憶,直到2016年10月,兒子吃完了剩下的保健品后,就再沒有購買過無限極產品。

    此后,梁宏病情繼續加重,開始出現“渾身疼痛”癥狀。2017年7月,梁宏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被診斷為“尿毒癥期”。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顯示“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

    梁起超提供的“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斷證明書”顯示,梁宏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腎結石”。

    梁宏最終于2018年2月因病不治離世。

    孩子去世后這一年,梁起超沒有去找宋某霞,夫婦倆一直(因為用“保健品”給孩子治病)充滿愧疚、自責。“妻子得了乳腺癌,我每天都要服用精神藥物。”梁起超說,宋某霞的店仍然開著,不時還會聽身邊人說去那里購買無限極產品。

    2019年1月17日晚,澎湃新聞多次致電鄭某安、宋某霞二人,但電話均無人接聽,也未回復短信。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媒體事務部門一位人士證實,梁起超所持的的確是無限極的優惠卡,但這張卡只能用在購買產品時享受相應折扣。持優惠卡的消費者并不是公司的業務人員,不能推銷公司產品。

    稍早前,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曾就此前報道的“產品被指疑致西安女童心肌損害”發來一份《情況說明》,稱無限極(中國)公司一直將遵循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作為立身之本,明令禁止經銷商對公司產品進行夸大或虛假宣傳。

    無限極回應:懇請有關醫療、司法部門介入調查還原真相

    1月18日上午,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媒體事務部門一位人士發來一份《關于商洛市消費者梁先生投訴的回應》,以下為回應全文:

    1月17日,我司400客服熱線收到消費者梁先生的投訴電話,表示其19歲的兒子因服用公司產品而離世。對于梁先生及其家人的遭遇,我們深表同情。由于此前我司并未收到相關信息,對于梁先生投訴的情況,我司正在緊急核查中,目前了解到的基本情況匯報如下:

    梁先生兒子小時因食用三鹿奶粉,被確診患有雙腎結石,多次住院治療。“三鹿事件“事發后,梁子獲得賠償2千元。此后,梁先生四處求醫盼能治好其子疾病。

    2014年2月,梁先生兒子時年15歲,因無故摔倒起不來被送院檢查,確診患有慢性腎臟病3期,雙腎多發結石。

    2015年7月,梁先生開始購買公司產品,并將部分產品用于幫助兒子調理身體,共購貨12次,合計33562元,其中保健食品及食品23989元。2016年8月之后,梁先生所持優惠卡再無購買公司保健食品的記錄。

    2017年7月,梁先生兒子確診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后期。梁先生通過“水滴籌”向社會籌集捐款17651元。

    2018年1月,梁先生的兒子因尿毒癥去世,梁先生與我司經銷商進行接觸,要求賠償,雙方協商未果。

    本月17日,梁先生撥打客服電話,我司才知曉此事,立刻讓分公司連夜核查。目前具體的情況還在進一步的了解當中。

    針對此事件,我司在此懇請有關醫療、司法部門介入調查,還原事情真相。也歡迎媒體及社會各界人士一同監督。我們愿與消費者一起,促進事件的解決,并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夸大宣傳,涉嫌違法嗎?

    在這次事件被曝光之前,無限極儼然是保健品直銷行業的標桿性企業。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 年無限極銷售額達 249 億元,已經超過安利成為中國最大直銷公司。但在業績不斷上升的同時,無限極從未遠離紛爭。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自 2016 年開始,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涉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的法律訴訟已有兩起。

    公開信息顯示,河南省平輿縣一位受害人在2011年發現患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016 年 3 月被告一向受害人推薦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保健品,受害人即在被告二的專賣店內購買部分該產品進行服用,2016 年 3 月 26 日受害人去世。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一在推薦產品及指導服用的過程中存在部分夸大產品效果和需要具備一定中醫專業知識才能給予的指導意見,但被告一并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其具備相應的條件。一審法院判定無限極公司賠償原告方各項損失 3 萬元,被告一賠償原告方損失 7 萬元。

    隨后無限極上訴駐馬店市中院稱與被告一屬經銷合同關系,并非無限極工作人員,雙方不存在隸屬關系;一審法院認定上訴人對被告一存在管理責任,屬認定事實有誤。而被告一在答辯中卻稱,其是無限極的直銷工作人員,每月按時發放工資。最終,二審法院駁回了上訴,維持原判。

    “這些宣傳技巧和操作流程怎么會是經銷商個人能完成的呢?”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內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大部分保健品企業對經銷商的宣傳內容、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引導消費者購買、如何開會等都會做出指導。

    在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看來,這幾年隨著國家打擊虛假廣告的力度加大,保健品的宣傳手段也出現了變化,曾經大張旗鼓的電視廣告逐漸減少,現在主要是以開會為主的社群營銷。

    夸大保健品的治療效果是大部分國內保健品企業在宣傳中所慣用的手法。史立臣認為,中國的保健品宣傳始終脫離不出功效宣傳的范圍,如果企業不大力宣傳其產品功效,產品就不會受歡迎;而在該行業相對成熟的歐美國家,則定位于營養補充劑。

    瞭望智庫食品健康產業研究員王先知表示,保健品對健康僅有輔助作用,不能取代藥品,某些機構打“擦邊球”忽悠消費者,不僅是不道德,也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

    換個馬甲,怎么治?

    權健之后,無限極又出事。為什么這些事件屢屢曝光后,中國保健品市場的狀況仍未得到明顯改善?

    在史立臣看來,“運動式”治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一旦風頭過了,某些惡性行為依然會卷土重來。王先知也認為,由權健事件引發的行業大地震,短期來看對規范直銷行業和保健品行業能起到威懾作用,長期還得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否則一些不法分子還會換個“馬甲”再來,繼續侵害消費者利益。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梳理發現,此前備受爭議的鴻茅藥酒在消失了不到半年后,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廣告攻勢。在多家地方電視臺和地方衛視,鴻茅藥酒的廣告和植入再次多了起來。

    另外,2009 年因遭輿論對其活熊取膽的道德性批評最終謀求上市未成的歸真堂,不僅仍在多方尋求新三板上市,而且依托熊膽粉系列產品,登上了某商會主辦的“ 2017 年度中華民族醫藥百強品牌企業榜單”。

    保健品行業的一次次樂觀,緣于消費市場的快速擴張。特別是無論行業曝出多少負面事件,消費者似乎總是熱情不減,這也給一些違規企業“卷土重來”提供了土壤。

    “這個行業的消費者幾乎沒辦法教育。”上述不愿具名業內人士表示,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對消費者的警示提醒,其作用遠不及保健品企業向消費者“洗腦式”灌輸的東西。

    史立臣表示,當前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對保健品行業的監管,一方面應出臺相關行業規范,對違規行為的問責有章可循,讓消費者投訴有路;另一方面,監管應該常態化,并且要加大違規違法者的處罰力度,增加其違規違法成本。(綜合 澎湃新聞報道等)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国产小屁孩cao大人|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