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前行
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前行
——淮安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赴新四軍軍部舊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高壽君 姚應冬 胡 慧 本刊記者 丁聯恩

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3月27日,淮安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2000余名師生行程百余公里,共赴革命圣地鹽城開展“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前行”為主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上午九時許,師生們在前往鹽城新四軍軍部舊址的路上,遠遠就看到十字交叉路口一尊“大銅馬”雕塑,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韁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朝陽昂首東望,同學們就有點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了,個個躍躍欲試模仿姿勢。到了目的地,同學們分組有序參觀了展館,目睹了劉少奇、陳毅、張云逸、葉挺等新四軍革命歷史實物圖片展,一幅幅詳實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段段生動的視頻,把大家帶回了80年前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同學們在軍部紀念館雕塑前唱響了激昂的革命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響徹了整個庭院。

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各個展廳里,同學們通過講解了解到新四軍軍部舊址在建軍路上,建軍路上的建軍橋,原名叫東方紅橋,是有名的革命橋;新四軍新的軍部駐泰山廟還有一個特殊意義:在皖南事變前的新四軍軍部駐地,對于國民黨當局是公開的,國民黨方面派人長駐新四軍軍部,自泰山廟始,新四軍軍部駐地自行決定,并且對國民黨當局嚴格保密,新四軍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華中抗日戰場;一件件帶有塵土的物件,足以顯示新四軍在條件極度艱苦的環境下舍小家顧國家,英勇地奔在戰斗的前沿……同學們深深感受到了“鐵的新四軍”真正意義。最后全體師生移步到泰山廟前,深情朗誦了革命詩歌《青春中國》,表達了對革命烈士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懷念。
活動結束后,六3班賀予希同學說:“今天參觀新四軍軍部舊址后,我們了解了鹽城在抗戰中浴火重生的歷史軌跡,感受到戰火好像就在昨天,才真正體會到幸福生活來得是多么艱辛,我們一定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前行,刻苦學習,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