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食物系統,根除“隱性饑餓”

    2019-12-05 16:49:47 來源: 樊勝根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所長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而中國隱性饑餓的人口達3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得更飽更多,卻未必吃得更營養更健康,實際上,一個表面看起來健康的人,卻有可能營養不良,這就叫做“隱性饑餓”。

    重新認識營養不良

    全球目前仍約有8.2億人面臨著營養不足問題。由于基本營養物質與熱量攝入不足,這些人往往面黃肌瘦、身材矮小、瘦弱不堪;而過量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導致的超重或肥胖癥則是營養不良的另一方面。

    營養不良的第三個方面——隱形饑餓,也是最易被忽視的,即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比如缺乏維生素A、鋅、鐵、碘等維生素與礦物元素。營養不均衡會對個體的智力和健康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對兒童來說,隱性饑餓的危害尤為明顯,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認知損傷。

    隱性饑餓的成因

    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在解決營養不足問題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兒童發育遲緩率從200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8%。國家的食物安全政策重心一直聚焦保證主糧自給自足率,而提高食物中微量營養素含量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目前,中國隱性饑餓的人口已經大幅減少,主要集中在農村與西部邊遠地區。由于飲食結構單一、市場不發達、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他們難以獲取營養與種類多樣的食物。而城市居民往往攝入了更多的肉類、高糖、高鹽、高油脂、精致谷物和加工食品,但食物的多樣性不足,豆類、粗糧、蔬菜和水果的攝入不夠。

    重塑食物系統,解決隱性饑餓

    多樣化與

    要解決一系列營養不良問題,必須重塑食物系統——即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這需要推廣。EAT-柳葉刀委員會最近發表的關于可持續食物系統健康膳食的報告強調,若要到2050年前實現食物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對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物的消費翻一番;同時,添加糖和紅肉等食物的消費需要減少一半以上。

    降低營養密集食物的價格應該被列為優先政策

    另外,。另一項新研究發現,EAT-柳葉刀報告指出的膳食方法對大多數窮人來說是負擔不起的——這一膳食的成本超過了全球15.8億窮人的家庭人均收入。

    推動農業系統創新與變革,鼓勵國際間交流與合作

    糧食和土地利用聯盟最近發布了一項報告,首次評估了全球范圍內糧食和土地利用系統轉型的收益以及不作為的巨大成本,提出了以十大關鍵轉型為核心的具體改革議程,每年最多投入3500億美元可獲得15倍以上的收益。

    中國農業研發優先順序應從主糧和自給自足轉向健康、營養、美味、高產、實惠的食物生產上,通過政策、制度和科技創新,全面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

    政策創新

    首先,通過重新安排投資優先級并改革補貼政策是改善居民營養健康的前提。這包括增加對營養食物的研發投資,鼓勵農民優化生產結構和支持健康食物的可持續生產,并保障弱勢群體的收入。同時,通過稅收、價格杠桿和社會保障等措施,引導居民調整不合理膳食結構。

    制度創新

    其次,是創造有利環境的關鍵。加強國家及地方機構的監管能力,整合和協調相關部門的健康和營養目標,建立有效的治理和監督機制。更關鍵的一點,則是要加強全民的知識教育,提高消費者營養健康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

    科技創新

    最后,將為改善營養和健康創造有利條件。營養驅動型的技術、信息通信技術(ICT)和價值鏈的創新,可以提升食物系統效率,從強調主糧自給自足轉向對營養與健康飲食的追求。另外,通過植物育種和農藝技術向作物中添加微量營養要素的生物強化技術,有助于改善微量營養素缺乏癥。研究表明,大多數生物強化品種可以為女性或兒童補充每日微量元素所需量的50%~80%,而富含維生素A的甘薯可以滿足人體每日維生素A需求。

    電子商務等技術將農村農民與城市市場聯系起來,提高健康營養食物的供應水平,確保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獲取高質量的食物。冷鏈技術的提高,有助于蔬菜和奶制品的保鮮保值,減少在倉儲和配送過程中營養流失和損耗。開發新的替代蛋白質,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保護環境和降低與飲食相關的健康風險。但是,在加大對這些新技術的投資和推廣之前,相關部門需要慎重評估它們對小規模生產農戶、兒童營養以及就業的潛在影響。

    此外,我們還應該鼓勵先進作物育種技術、農業生產技術的全球性流動。如果我們要真正轉變食物系統以確保人類和星球環境健康,就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難題。中國對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視越來越高,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愈發突出,中國的科研可以在方法和數據上更加全球化,并且加強全球和地區間的合作和學習,探索傳統雙邊合作之外的新模式。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国产小屁孩cao大人|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