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紅茶 紅茶界里的一匹黑馬
本刊記者 吳楚陽 特約記者梁彬
12月6日的鶴山,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上午10時正,隨著一段鑼鼓鏗鏘的民俗舞蹈表演,為期三天的2019年第二屆鶴山紅茶文化節在市文化中心廣場隆重拉開帷幕。廣東省農村農業廳、江門市政府、鶴山市委、鶴山市政府、中國農科院茶研所、廣東省農科院茶研所、廣東科貿職業技術學院等相關領導及部門出席了本次活動。鶴山市副市長陳文先發表致辭并講話。
鶴山,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內,境內山多田少,形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眾多青翠的峰巒,清澈的溪流,都是極佳的種茶之地。據1827年的《鶴山縣志》記載,當時的整個鶴山出現了“無山不產茶,茶市達60余處”的盛況,在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樹”,“來往采茶者不絕”。
據了解,鶴山茶文化歷史悠久。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曾有“滿眼茶園、遍地茶香”之說,是歷史上著名的茶產區,曾被譽為廣東茶葉第一縣。
2015年,“鶴山紅茶”成功申報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打響了鶴山茶產業振興的“第一炮”。
鶴山紅茶以其條索緊細,成色油潤,湯色鮮亮,滋味甘滑,清熱消滯,能在茶湯邊緣形成金黃圈而著稱。其中,產自古勞茶山的古勞銀針、宅梧白水帶的白水帶茶,以及鶴城馬耳山的馬耳山茶,是鶴山茶中翹楚;俗有“未有鶴山縣,先聞古勞茶”的美麗佳話,而后起之秀雙合鎮“十里茶鄉”則被評為“最具生態價值茶鄉”。
如今的鶴山茶儼然已成為江門乃至全省有名的特產,是僑鄉人走親探友的佳品。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