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劉峰做客清華大學“中華茶道美”講座
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劉峰研究員做客清華大學“中華茶道美學”講座完美收官



本刊記者 張學廣
茶道興于唐,而盛于宋,逐步演進成為藝術性、哲理性的茶道文化,最終融合成為一種雅生活藝術,積淀起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理想追求。茶道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集善、美、雅為一體的生活藝術。

12月26日下午,清華大學“中華茶道公益美學”沙龍暨全國巡回公益講座完美收官,講座地點位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清華大學新林院,這里名人云集,先后居住過陳岱孫、梁思成夫婦、陳寅恪等知名學者,新林院也曾是清華老校長周培源、蔣南翔的故居。凝聚一代又一代探索求知、開拓創新精神的教育先驅們,為清華大學增添了獨特的人文內涵。

本期活動邀請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商學院美學導師、茶學博士后劉峰與雅生活的愛好者們一起“品茗論道”,共鑒中華茶道之美。此次沙龍還邀請當代古琴琴歌音樂家何怡女士、本因茶道茶藝講師曉云女士、東方茶儀藝術指導老師子言女士與部分清華校友和數十名企業家共同參與。


本期茶美學沙龍涵蓋“中華茶道美學”講授、宋代點茶展示、古典琴歌鑒賞等環節,大家在劉峰博士的引領之下,在茶、花、琴、香的氛圍中,得以近距離感悟中華茶道之美,欣賞到異彩紛呈的宋代點茶展示和深邃悠揚的古典琴歌,在深度體驗中感受以茶為媒、茶以載道的歷史演進。

1
悠悠茶香路——追溯茶的起源


陸羽《茶經》 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東漢《神農本草經》有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代《封氏聞見記》),這是現存文獻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時光追溯到千年之前,煎茶、點茶、沖泡依次出現在飲茶的歷史長河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茶的制作和飲用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從唐朝開始,茶逐漸步入了文人墨客的視野,茶香氤氳在了詩詞曲賦中,茶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光追溯到千年之前,煎茶、點茶、沖泡依次出現在飲茶的歷史長河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茶的制作和飲用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從唐朝開始,茶逐漸步入了文人墨客的視野,茶香氤氳在了詩詞曲賦中,茶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何以由一種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助人品味提升的靈性之物呢?從茶的寫法——“人在草木間”便可窺見一斑,茶本身就蘊含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境。


3
三家皆融,綿延悠長——茶道之意
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征,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堪稱中國文化之載體。

順著一杯中國茶,我們走進去,里面就會次第展開中國古老而深邃的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群山之中,儒、釋、道是華夏顯學,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為現代雅生活藝術增添了新的色彩。

儒家倡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比德理論,構成了中國茶道美學的基礎,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無論形式、器物都體現了儒家的和諧統一理念。佛家,尤其是本土化之后的禪宗,主張明心見性,而杯中自有乾坤,口舌之味通于道,參悟佛道和參悟茶道有其相似性,都要經歷探尋真理的心路歷程。

道家先哲倡導“道法自然”,而茶采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與道家一貫倡導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吻合。老子《道德經》有云:“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微言大義,與中國茶道的內涵息息相通。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茶不過兩種姿勢,沉與浮,人生不過兩種滋味,苦與甘。講座現場,嘉賓云集。大家與劉峰博士一起,穿越千年的歷史風塵,于茶之滋味、品味、真味相融中體味人生真諦,中華茶道之美躍然眼前。

4
“宋代點茶”與古典琴歌


宋代點茶展示者:曉云老師
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緣,豈能相見?失傳千年的“宋代點茶”技藝與古典琴歌的對話將此次活動推向了高潮,為來賓奉獻了一道饕餮文化大餐。

當代古琴琴歌音樂家:何怡老師
5
遙遠與親近——茶道與人生
茶,源于生活,茶道寄托了茶人一生的精神信仰。今天仍可以從品茗中找尋內心的那份寧靜與淡泊。這是一次與心靈對話的過程,亦是一次發現自我的旅行。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道其實離我們不遙遠,重要的是去探索去發現,去感悟其中的善、美、雅,實現知行合一?! ?/span>

大家合影留念結束之后,本次“中華茶道公益美學”沙龍也在滿室的茶香與悠揚的古琴聲中落下帷幕。這雖是一次活動的結束,卻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大家能夠知行合一,品悟心法,通過品茶,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悟出自己的人生之道。后續精彩,值得期待。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