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野菜
家鄉的野菜
春天的小雨
又是一年春來早。
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過后,清新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春天的味道。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柳梢抽出嫩綠的新芽,地里開出俏皮的小花,各種知名的、無名的野菜也開始爭先恐后鉆了出來。一些能食用的野菜,紛紛成為老饕們餐桌上的戰利品。
這幾天,在同學微信群中,香薺菜、苜蓿、面條菜等帶著時令氣息的野菜,陸續成為朋友圈的熱聊話題,也深深勾起我遙遠的回憶。難忘菜根香,滋味在心頭。其中,香薺菜、槐花、馬菜三味野菜非我家鄉皖北地區獨有,但其日常做法很多,食之沒齒難忘,令人回味無窮。
香薺菜
辛棄疾有詩曰:“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足見,詩人何等厚愛薺菜花。
薺菜花,又叫香薺菜、薺菜、護心草、雞心菜、凈腸草,號稱野菜中的靈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有食用歷史。薺菜似乎不僅皖北地區有,網上一查全世界都有,它這么旺盛真是沒想到。我說是家鄉的野菜,重點是指做法有皖北特色。
據醫生朋友介紹,薺菜的功效與作用有三種。一是止血作用,其良好的止血作用主要是所含薺菜酸所致。二是開胃消食,增加胃腸消化功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三是解毒消腫,同時能抗感染和預防疾病的發生,促進傷口愈合。薺菜是高纖維蔬菜,富含維生素C、鈣、蛋白質,營養價值較高。此外,還含有草酸、蘋果酸等多種生物堿,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因此,在這個時令季節,自然成為皖北地區老百姓家宴上的盤中餐。
在我們老家靈璧,薺菜可以涼拌、做湯、拌餡,以及做薺菜餅、薺菜粥、薺菜炒雞蛋等等。今天,我就介紹一個以薺菜為主的經典美味:薺菜餃子。
薺菜餃子分肉餃子和素餃子兩種。從地里剜出薺菜后,首先要擇菜清洗,就是先把雜草去除,把老的薺菜擇出,晾干備用。如果包肉餡的,就把新鮮的薺菜切成細末狀,拌在豬肉餡中,加適量鹽、蔥末和姜末即可,不放味精、雞精和香油,要的就是豬肉的原味和薺菜的清香。而如果包素餡的,就要先把薺菜簡單焯下水,一定要把握好火候,開水下鍋翻滾大約一分鐘撈出,放在清水中再過一次水,用冷水激活薺菜鮮味以保證口感。千萬不能焯時間長,否則菜一老就蔫了。把焯好的薺菜用兩手掿出全部水分,切成末狀拌入此前用小火炒好的雞蛋碎中,再加上晶瑩剔透的粉絲末,以及少許當地風味小吃酥脆的馓子,這個素薺菜餡就拌好了。不管是肉餡的還是素餡的,薺菜餃子的撲鼻清香,仿佛一直就飄在這千年小城裊裊的炊煙中。離家的游子,你聞到了嗎?
小時候,最盼望母親帶著我和姐姐下鄉剜薺菜,那真是放飛心情呀!碧綠的麥田裝點遼闊的原野,辛勤的汗水伴隨收獲的喜悅,薺菜的芬芳襯映母親的慈祥,至今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不經意間,母親用野菜上桌的精烹細制,讓我們姐弟倆早早就領略了大自然對人類社會的無私饋贈,又在潛移默化中繼承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當年,各種野菜我們家吃了不少,這樣精打細算調節生活也給小縣城的雙職工家庭節約了不少開支。兩個孩子正在長身體,既需要營養又需要學費,柴米油鹽樣樣都要花錢,日子過得很不易,用現在的話說,那可就是“月光族”呀!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理解,這一定是因為更早得到勞動的鍛煉,更早體會生活的艱辛,更早感念食物的珍貴。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前幾天真的夢到了冒著熱氣的薺菜餃子,還有那個在田野奔跑的青蔥少年。一覺醒來,人子早已為人父,時空變換不復返,幾十年如過眼云煙。
突然想到,現在的孩子是上不完的輔導班和做不完的作業,幾乎沒有吹過田野的風。未來,他們對糧秣菜蔬能認識多少?是否還需要家務鍛煉?吃苦精神又從哪里來?
槐花
槐樹,學名中國槐,引進的稱為洋槐,其花在皖北地區稱為槐花或洋槐花。
據考證,孔府后花園有一處“五柏抱槐”的景觀,其樹齡已過500年?;迸c柏非同種卻同根,有“互幫互助,包容博大”教育意義。其樹形優美,舒雅芳香,花蜜較多,洋槐花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熱、明目等醫用價值和食療作用。
在家鄉靈璧縣城的南關老城墻上,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槐樹林。春天一到,雪白的槐花連成一望無垠的花海,格外壯觀,美不勝收,是一道記憶中溫馨的風景。微風輕拂,花香撲面,沁人心脾,孩子們特別喜歡在這里玩耍,盡情的比賽爬樹、摔跤、捉迷藏。那時候,吃的東西也少,玩的地方也少,可童年的快樂卻并不少。
每到槐花飄香時,母親就會和幾個要好的阿姨帶著各家的孩子一起相約去老城墻上鉤槐花。出發前,各家要先準備一根長竹竿,在竹竿的頂部,綁上一根粗鐵條做成的鐵鉤子。這樣,鉤槐花的工具就制作完成了,關鍵是一定要綁緊。
當母親帶著我們開始鉤槐花時,就大人們負責往下拽著一串串槐花的枝條,孩子們有的拎袋子,有的抓緊往下捋,還要注意把樹葉子分開,否則裝回家再挑出來更麻煩?;被ㄊ强梢陨缘?,聞著格外清香,嚼著有股清甜。但是,不能吃多,吃多會“虛飽”,也就是脹肚子,引起消化不良。孩子們往往經不住誘惑,趁長輩們休息拉呱時,偷偷地大把大把往嘴里塞,為此我和各位發小也都沒少挨巴掌。當然,大人們主要還是擔心孩子會“虛飽”。日子清苦,孩子受屈,吃幾把生槐花解解饞又怕出問題,也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槐花的做法多種多樣,可以燒湯、炒雞蛋、蒸雞蛋、煎面糊餅,不一而足。但要我說,最經典的還是老家的蒸槐花,既簡單又好吃。
鮮槐花洗凈晾干,然后適量撒上薄薄一層面粉(或者中粗的玉米面),依次將切好的蔥末、姜末、辣椒絲、鹽放在盆里拌勻,放入蒸鍋用大火蒸15分鐘左右。出鍋后,帶著田野味道的蒸槐花鮮香撲鼻,趁熱嘗一口,粘、軟、鮮、辣,實在讓人垂涎欲滴、胃口大開,既當菜又當飯。當然,再來碗白干稀飯就更自(土話,舒服之意)了!
現在回老家,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大街小巷商賈云集,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甜。但是,我總感覺,好像還有點惆悵在心里。因為,南關的老城墻因為市政規劃需要早已經被拆掉了。那片茂密的槐樹林,也隨之永遠離開了我們的視線,留下的只是游子心中的印記。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一起鉤槐花的發小們,你們還好嗎?
馬菜
馬菜,又叫馬莧菜、山馬菜、尖葉絲石竹、石爛菜、尖葉霞草,多年生草本。其肥嫩多汁,味道鮮美,有“天然抗生素”之稱。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幾乎隨處可見。
據說,食用馬菜可以清熱解毒、降血壓、調血脂、防血栓,具有很高的功效和作用。由于它會開出星星點點、零零散散的各種顏色小花,格外絢麗,富有生氣,所以我們老家也有人戲稱它馬蘭花。但是,真開花變老就不能吃了
說起馬蘭花,難忘一件事。2006年夏天,我有幸受領一項特殊任務,去新疆馬蘭基地采訪當年“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院士曾經工作的單位。追尋崢嶸歲月中的拼搏足跡,讓我看到了老一代馬蘭人崇高的奉獻精神。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一束束、一簇簇真正的馬蘭花,迎著陽光快樂舞蹈,用絢爛的綻放為基地帶來美好和希望!
1964年10月,羅布泊上空一聲驚天巨響,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來自馬蘭的捷報令全國人民揚眉吐氣!由于戈壁灘只生長著馬蘭花,當時就把基地命名為馬蘭了,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大風常常吹倒帳篷,風沙漫天,非常艱苦。像官兵一樣樸實的馬蘭花,就成為一代代官兵干事創業的精神慰藉。那年月,他們樂觀地戰嚴寒、斗酷暑,啃干糧、喝咸水,舍小家、顧大家,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共同孕育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
現在,基地生活區學校、醫院、郵局、銀行、商店、人工湖、電視臺等一應俱全,廣場里有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沙盤,公園里《孫子兵法》全文長墻筆力遒勁。這些,全是幾代人白手起家、持續接力建成的。馬蘭精神,已經歷經風雨洗禮,經受歲月考驗,成為時代燈塔。
我當年曾誤認為馬菜就是馬蘭花,后來才知道這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但只要一看到馬菜,我就會時不時想起關山萬里之外的馬蘭基地戰友們。新馬蘭人不僅傳承了以苦為樂、艱苦奮斗的精神,而且永遠那么熱愛生活、樂觀豁達。在我心里,無論是馬菜還是馬蘭花,這兩種野菜野花都有著自強不息的生命力!
雖然馬蘭花不可食用,但馬菜卻是“菜飯百搭”。老家有多種做法,如香干拌馬菜、豆皮卷馬菜、馬菜窩窩頭、馬菜炒春筍、馬菜雞蛋餅等等。但我最愛吃的,還是母親做的馬菜包子。年少時,下晚自習一進家門,母親馬上就掐著點揭鍋了,顧不上燙嘴也要先咬上一口,至今都是幸福滿滿的回憶。窗外,雪花飄零,漸至腳踝;廚房,人間煙火,合家開懷。寒冷的冬夜里,還有什么能比這鍋群齒留香的馬菜包子更溫暖呢?
對我來說,每年春節回家吃上一口剛出鍋的馬菜包子,那才叫過年?,F在,母親已經去世10年了,姐姐深得精髓竟也做出了一樣的味道。冥冥間,這是愛的傳承嗎?其實,做法也很簡單。首先,馬菜先焯水晾干,拌餡子前再用溫水泡發,控干水分切碎待用。然后,要選一塊半肥半瘦的五花肉,煮至八成熟撈起控水,切成小丁狀,與切好的粉絲一起拌餡。佐料不必過多,依次放入適量鹽、蔥末、姜末、辣椒絲即可。說實話,剛出鍋的馬菜包子,熱騰騰、香噴噴、辣乎乎,鮮味誘人,口舌生津,溫潤心靈,從兒時起就是我不變的念想。
似水流年,母愛無言。時至今日,我依然這么鐘情馬菜包子,是不是一直想以這樣的方式,在心底永遠懷念著親愛的母親呢?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