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部分縣市砥礪前行的實錄(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踐行者
——京津冀一體化部分縣市砥礪前行的實錄(一)
本刊記者 王保江
?。ㄐ颍Z源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區西北部,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匯處,取淶水源頭之意。該縣是革命老區、扶貧開發“ 三合一”重點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河北省環首都扶貧開發示范區重點縣),也是全國境內長城最長的縣之一。 淶源是革命老區,是八路軍開辟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解放的第一座縣城,先后兩次被邊區政府命名為“對敵斗爭模范縣”[1]。 淶源縣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2],全縣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共轄8鎮、9鄉、1個城區辦事處、285個行政村、1029個自然村[3],總人口27.5萬。境內有“世界地質公園”白石山、“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拒馬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閣院寺等為代表的8大景區218個景點[4]。 2018年4月份,淶源縣以5.59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省縣(區、市)中排第四十四名。


大美淶源風景圖
太行山北端的最高峰白石山。白石山風景秀麗,有小黃山之美譽,淶源夏季清涼,湖光山色漪麗宜人,盛夏是一個清涼的所在落日的余暉散落在水面上,有如萬點碎金,閃閃發光,波浪在微風吹拂下,柔順的、溫和地一起一伏,舒緩的向前、向前,涌起一道道細細的波紋,散發出五彩斑斕的光芒。水的四周蔥綠片片,嫣紅點點,源堤上垂柳環繞,亭樹點綴其間,東塔倒影在水中,此刻,夕陽、源水、綠樹、風荷、亭臺樓閣、遠處高聳林立的東塔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幅巨大的水墨畫,沒有一點嬌柔造作。雖然夜幕降臨,游人們依然陶醉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里,微風拂面,涼爽愜意,怡人心脾。
久居淶源的人幾乎都知道:拒馬源頭,久旱不凅,久雨不漲。夏天拒馬源里的夜夜蛙鳴,是整個夏夜交響樂中最動聽的音符。能在這樣溫馨、寧靜、涼爽、美景如畫的拒馬源邊納涼,還真是上蒼給淶源人的惠贈。夜晚,靜靜的坐在源水邊的涼亭下,抬頭望著天空中那一輪明月,任思緒萬千,靜靜的享受這人間天堂般的美好……

淶源縣業盛公司高純度熔劑用石灰巖部分開采現場
淶源縣業盛水泥磚銷售有限公司擁有高純度鈣石露天開采礦,市場上供不應求,經濟效益非??捎^,為當地政府拉動內需和地方政府納稅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疫情期間獻大愛向縣紅十字捐款二十萬元。淶源紅十字會會長、政府副縣長朱智慧,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衛健局副局長劉五子,紅十字會秘書長鐘鑫、縣工信局負責人呂彬彬出席捐贈儀式。


愛心企業捐贈現場
龐小敏經理表示,淶源縣業盛水泥磚銷售有限公司本著“以人為本,報效祖國”的精神,盡微薄之力,通過紅十字會捐款20萬,支援全縣的疫情防控工作,讓真情溫暖社會,在礦山開采過程當中,部分縣領導給予很大的支持和幫助,以后的工作也一定嚴格按照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求進行,積極響應總書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守護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ǜ剑?ldquo;無獨有偶在京津冀兄弟市縣三河市東部可以看到的礦山治理工作全記錄:三河市總面積為634平方公里,其中東北部山區面積為78平方公里,蘊藏著白云巖、紫砂頁巖、紅粘土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可匠陨?,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地百姓便在這里辦起采石場、白灰窯,最興盛時,各類“吃山”企業500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供應北京建筑市場一半以上的石料,一度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
然而,挖出了“金山”,卻毀了“青山”。經過數十年開采,三河東部山區被破壞的礦山面積22平方公里。采石活動遺留下大小不一的采坑、殘山、斷壁,不僅破壞了寶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也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近年來,三河市委、市政府站位服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高度,堅決摒棄損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持續推進東部礦山的生態修復治理,探索出一條消災除險、生態復綠的礦山綜合整治之路。預計投資80億元對22平方公里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淶源于燕郊在線)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總書記在陜西調研時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習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梁家河的七年歲月,讓青年習總書記深刻認識到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重要性。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妥善開發、合理利用,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創造經濟財富。一方面,人要依賴于自然生存和發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資料和生命的活動資料;另一方面,自然對社會也有依賴,依賴人對它的認識和開發,依賴人對它的尊重,從而發揮其存在價值。自然資源的大量流失,氣候變暖、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等,全球生態危機向人類敲響了警鐘。實質上,自然災害是以“天災”為表象的“人禍”,是人類過度地干預、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結果。人應該順應自然,在人與自然“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建設美麗世界,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
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F實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而“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互利共贏。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我們就能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