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牡丹真國粹 不忘初心鑄長城
水墨牡丹真國粹 不忘初心鑄長城
——訪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政協委員張光明
——訪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政協委員張光明
本刊記者 朱有剛
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六汪鎮不過澗村,有座中共中央黨校紅旗飄飄書畫院黃島分院,整日里墨香四溢,書香繞野,慕名拜訪者絡繹不絕。陽光四溢之日,記者專程來到這里,見到了書畫院主人——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政協委員張光明。干凈利落的小院,門前一潭湖水和遠處的山丘映現出一幅山水畫。湖邊田地打理得十分規整,各色果實給這幅畫添加了幾分靈動。走進張院長的畫院,幾百平方米的大廳,字畫珍品,琳瑯滿目,如同來到了一座藝術殿堂!

張光明,山東省青島人,祖籍濰坊,兒時生長在山東省菏澤市,畢業于山東建筑大學建筑系。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青島菏澤商會顧問、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政協委員、國家書畫創作研究院副院長、《全國書畫家百杰》、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共中央黨校紅旗飄飄書畫院青島分院院長、現任青島濰坊商會副會長、諸多作品被國內外友人收藏.....

水墨浸染,潛心所長

今年57歲的張光明,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喜愛書畫藝術。祖父被當地稱之為秀才,一生從事私塾教學。他從6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寫春聯,分發給鄉親們。在上小學時就幫助鄰居婦女們畫鞋樣、做圖案,沒有素材就比照著窗花一筆一筆的描摹。張光明告訴記者:“我爺爺是我最敬佩的人,對我人生影響很大,他在當地教私塾,還會做木匠,從小就教我讀書和做手工。我就愛看他老人家給當地人做各種家具,什么八仙桌,大衣柜等等,無論計算尺寸,還是雕刻花板,都手到擒來。耳濡目染下,我也自小就喜好,學的也快?,F在我的小孫子也受我影響,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常纏著我讓我教他畫畫。”
張光明經過艱苦努力,考入山東建筑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從事建筑設計。因當時沒有電腦等輔助,設計圖、施工圖、效果圖只能手繪,也正是那時鍛就他扎實的繪畫功底。“后來自己創業開辦了一家裝修公司,雖然累點,但收入還不錯。我就利用閑暇時間練習繪畫。無論畫什么都是需要觀察,畫竹子我就移栽了竹子,觀察它的長勢。畫牡丹也是,花開到幾時花瓣與花苞的形狀都需要認真觀察。”
在2019年中國大眾文化學會書畫藝術專委會、中國書畫報華夏之星藝術中心、中國國際集郵網共同主辦的“獻禮70華誕——第十六屆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郵品首發式、華夏之星書畫展”上,張光明被授予“中華文化復興踐行者”的榮譽稱號并準予出版素有 “國家名片”之譽的郵票、郵品。

了解畫家張光明的業內人士都知道,他最為擅長的畫作是以牡丹和長城為題材的作品。他所繪畫的牡丹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既體現出牡丹的富貴同時也很好的展現了國花的氣韻。讓人立馬聯想到劉禹錫的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第一眼看到張光明老師的“長城圖”,腦海中也不由得冒出另一句唐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且不說詩句中的“龍城”是不是指當今之長城,但看畫作構圖、走勢、氣象呈現,即知其立意之大之深之重。初見之時被光明老師的熱情、和善、雅意所感染和遮蔽,沒想到平凡的面貌之下竟有這樣一壺大氣象大溝壑。

心系故土,為民為心
由于創作和工作的緣故,張光明經常出差在外地。因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名望,眾望所歸,張光明入選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政協委員,身為政協委員的他時刻心系故鄉,為民請命。在今年新區政協會議上,他提出的5項提案全部得到政協大會提案組預審立案。提案從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到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引導,從食品安全及地下水資源開采銷售監管,到養老事業多元多樣化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張光明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前青少年教育有自己的見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目前在學校教學中仍然存在著重視應試教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缺乏、興趣不濃、意識淡薄的狀況;從城區到農村普遍缺少傳承傳統文化的陣地和場所太少;研究、參與、傳承文化者比較缺乏。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中國文化偉大復興,共同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普及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張光明說。
一個人的成就與他的努力和堅持是分不開的,但成就只是為自己服務未免狹隘了。張光明多年以來一直致力于慈善事業,助學、敬老、救災等募捐活動中不乏張光明的身影。
臨辭行時,張光明意猶未盡。他心中始終念念不忘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事業,他告訴記者:“好的繪畫不單單是技法的展示,更是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創作不出好作品。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給我們留下豐厚的國學寶藏?,F在我不但要研究國學,同時也要把國學傳遞下去,傳播出去,為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事業,盡自己一份力量。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