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起來!牽住提升大學生體質的牛鼻子
堅守傳統,選定基礎體育項目,創新考核,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就牽住了增強學生體質的牛鼻子。
動起來!牽住提升大學生體質的牛鼻子
——青島濱海學院體育工作探索紀實
劉志明 本刊記者 朱有剛
跟蹤調研:一組“逆勢”的體質調研數據
2015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與2010年相比,19歲至22歲年齡組男生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下降,女生身體素質指標有升有降”;“以50米跑為例,該年齡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城市女生、鄉村女生的成績,分別平均下降0.07、0.04、0.04、0.01秒。”調研結論:全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穩中向好趨勢,而大學生身體素質卻持續向下。
2018年6月30日,青島濱海學院學生體質變化抽測結果出爐:隨機抽查的1000名(男、女各500名)在校生,與入學時相比,在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整體上沒有下降或有一定提升。以50米跑為例,被測男生平均提高0.05秒,女生提高幅度更大,約為0.06秒;在問卷調查中,九成以上學生認為上大學后身體素質比高中時要好。
青島濱海學院學生體質“逆勢生長”,走出了高校學生體質“山重水復”的困境,踏進了“柳暗花明”的佳境。
把脈診斷:高校體育的“時代綜合癥”
王冰(化名)是某高校大一男生,體胖,喜歡電子游戲和“看球”。6月29日下午沒課,其計劃是午睡后挑戰“歡樂六邊形”(一個手機小游戲)好友中的最高分,然后,看世界杯錄像和實況轉播。晚飯準備叫外賣?,F代社會優越的物質、技術條件,造就了一批大學里的“宅男宅女”。
李彤(化名)是某高校大三女生,學習很好,但體質偏弱,最怕體能測試,可每學年測試也都“幸運”過關——鑒于學生體測工作量巨大,體育老師有時動用班干部幫助檢測,李彤就是在同學“幫助下”的“幸運一族”。與她不同,她的舍友張華(化名),高中時練過體育,大學體測標準對她來說完全“小菜”,從不練習,每次測試輕松過關,只不過成績越來越低。大學生體能測試是學生畢業的一道關口,但現實中,體測“門檻”對二人形同虛設,體質相比原來也都有所下降。
2010年,在調研大量高校體育工作材料基礎上,青島濱海學院對其“癥結”做出了基本把脈與診斷:
當今的高校體育患了“時代綜合癥”,其“癥狀”為高校學生體質整體下降。
主要原因可概括為:科技發達,生活條件優越,學生坐享便利,所以不愿動、不需動,最終懶得動;大學體育課,尤其是大一過后的體育課,注重專項技術培養,體能訓練減少,學生上課“少運動”;體測手段落后、考核“放水”等情狀,對體育短板學生“難促動”;對學生體育組織指導不力,特長、興趣生“難帶動”??傊?,學生少運動,運動難“主動”,體質出“漏洞”。
解決思路:體質提升,主要在個人、在課下;學校組織引導不可或缺,責任重大;跑步(長、短跑)對肌肉力量、肺活量、爆發力、耐力等體質要素均有鍛煉作用,確定以跑步為提升學生體質的“龍頭”項目、必抓項目;采用科學考核機制,保證跑步鍛煉落到實處,讓所有學生真正“動”起來。
總之,要“牽住增強學生體質的牛鼻子——選定項目(跑步)、創新考核、促進優長、培養習慣,讓學生千方百計“動”起來。
“探索創新”:讓不愛動的“動“起來
完成學生體質達標(殘疾與醫院證明不適合運動者除外),難點在于體質偏弱者,而這部分同學往往也是不愛運動一族;讓他們動起來,青島濱海學院在落實解決思路上做出了有效探索。
一是出臺政策落實跑步在提升體質工程中的“龍頭地位”,規定:學生畢業需滿足體育測試雙達標,即《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和學校跑步測試標準。學校跑步分150米、800米、1000米三項,其標準由一組(10人)達到和略高于國家50米跑標準學生的實際速度平均值確定,比如,150米跑合格成績男子為24秒25,女子為31秒75 。為保證體質不反彈,學校還對學校跑步項目加大測試頻次。
在執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基礎上,學校每學期都進行校跑項目體能測試,在校期間本科生共取得8個成績,??粕@得6個成績,全部合格方可畢業。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學生在校期間堅持鍛煉??陀^來講,對體質偏弱和不愛運動的學生促進更大。
然而,“新政策”下的測試工作,耗費了教師大量時間與精力,原因是體質偏差生往往一次考試不能過關??啥啻螠y試,又無限量加重教師負擔。如何增強學生測試自由度,在無限增加次數的情況下還能解放教師?針對這個幾乎“無解”的難題,2010年,青島濱海學院“跑歩智能測試系統”應運而生。
2018年6月20日晚8點,在青島濱海學院操場上,藝術傳媒學院大二學生沈佳歡在跑步測試起點設備上按下指紋,然后聽到指令起跑,到終點再以相同手指按壓終點設備,設備即刻報出了“31秒40”的成績。她長舒了一口氣:“150米跑,本學期第八次測試,終于過了”。繼而興奮地說,“以后體測估計沒問題了,照這速度,我100米成績比高三時最少能提高0.5秒,爆發力和肺活量也自感提升了,立定跳遠等體測肯定沒問題。” 而此時,很多同學還在做著準備活動,等待測試。這就是青島濱海學院“跑步智能測試系統”,由學校自主研發。
“短跑智能測試系統”以指紋識別測試學生,以紅外線進行短跑成績測試。學生在指紋采集處報名后,就可根據自己時間自由測試,不限次數,直至合格。”文理基礎學院的張慧敏同學說,“我原來不愛運動,體質一般,國家體測標準對我來說要求不低。學校每學期都要測試,先是不情愿和同學們一起練習,后來因喜歡這種不受約束的測試,把自己跑步的習慣養起來了。”
青島濱海學院學生處處長孫健道出了學生“喜歡”的原因:“該系統不但提高了測試準度、自由度,還因為測試不限次數,學生對體測過關不擔心,有信心,無形中提高了學生訓練積極性,實現了以考促練的初衷。”
“短跑測試系統的設計,有著豐富的創新思考:此設備短跑、長跑都能測試。選擇跑步測試,除因為‘跑’是國家大學生體質測試主要項目外,還對肌肉力量、爆發力、肺活量、彈跳等都有促進。抓住它,也就抓住了學生體質鍛煉的關鍵;學生指紋在測試系統都有登記,指紋的唯一性消滅了以人替考;考試過程全程電子監控,避免測試者用交通工具‘替考’;學生放棄了‘人情’考核的僥幸,尤其是體質較差又不想運動的孩子,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動’了起來,這就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確保學生體質不滑坡,也解放了教師。”學校體育教研室主任李淑元老師說。
事實證明,學校跑步過關的學生,在學校每年按《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進行的所有項目測試中,過關率100%。
促進優長:讓興趣特長“嗨”起來
跑步測試系統的考核創新舉措,把老師從繁贅的測試中解放出來,為體育工作帶來了新局面:“因測試占用課時的情況沒有了,老師用于上課和課外指導的時間多了。老師課上保證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術,課下指導使學校特色體育與社團體育獲得長足發展。”負責游泳指導的體育教師范曉偉說。
四季恒溫的青島濱海學院游泳館常年“熱鬧”非凡。無論春秋冬夏,同學們都能自由享受游泳帶來的“福利”。談到游泳館對個人學習生活的改變,商學院王曉娟同學說:“在游泳課上我學會了蛙泳,游泳已成了我最喜愛的運動。緊張的學習后,游泳能放松心情,強身健體,每隔一兩天我都來游泳館鍛煉。”
依托游泳館多層不等深游泳教學區和10道50m×25m標準泳池資源,青島濱海學院為大一全體學生開設游泳必修課,這已成為學校體育課一大特色。范曉偉說,“必修課要求并不高,意在讓學生學會游泳中的救人與自救基本技能;為突出興趣特長培養,學校給喜愛游泳的學生開設專業選修課,務使精熟一種泳姿”。學生普遍開設游泳課,這在駐青島高校中尚屬首家。
游泳教學,促進了游泳協會壯大,而游泳協會又促成了更多游泳運動教育成果。據了解,自2015年開設游泳課以來,游泳協會由成立之初的20多人擴展到目前500多人;游泳協會有三分之一學生考取救生員和游泳教練員證書;在游泳協會帶動下,考取證書的同學越來越多,學校游泳館也成為救生員和游泳教練員考試考點。
游泳還帶動了學校特色體育競賽項目。每周總有幾天(考試期間和假期除外),學校游泳館還會上演另外一番景象。二十幾個體格強健的小伙兒或女同學依次坐在泳池邊,手持船槳,喊著響亮的號子,用船槳在水中劃出水花,濺在泳池邊發出聲響,激起劃槳者更響的吶喊。這是青島濱海學院龍舟隊日常訓練的場景。每逢大賽前一個月,他們就赴黃島風河水上運動中心強化訓練。青島濱海學院龍舟隊成立于2014年,首次參賽,就包攬駐青高校龍舟賽男女長、短道全部冠軍。后來,在2016年世界休閑體育大賽等多項較高水平賽事中斬獲榮譽。“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展現了吃苦耐勞、團結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龍舟隊精神,已成為激勵學生健康成長的學校精神的重要部分。”青島濱海學院社團指導教師王麗娜說。
有力的社團指導,進一步激發了愛運動、有特長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了專項運動水平。學校在駐青高校大運會上多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運動員都出自各類體育社團。更令人欣喜的是,豐富多彩的社團體育活動還讓“慵懶”的同學在耳聞目睹中增加了對運動的“好感”,壯大了社團組織。目前,青島濱海學院共有體育類社團14個,有正式會員4000多人。瑜伽協會副會長劉欣雨說:“協會每天都在活動室教授基本的瑜伽技巧;非協會成員也可以隨時加入我們?,F在會員眾多,有時在操場集體訓練。” “我是看到瑜伽協會集體訓練后決定加入的。整齊的隊形,優美的動作,有‘沙場秋點兵’的震撼,運動的樂趣和現場陣勢互為促進,那心情那場景那感覺,爽極了,社團體育讓所有會員‘嗨’起來!” 瑜伽協會會員王靜同學說。
“測試系統創新,鑄成的連鎖反應或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帶來了體育工作的良性循環,實現甚至超出了當初設想,實實在在發揮了促進學生體質的作用。”青島濱海學院副校長欒樹文教授感觸頗深。
培養習慣:讓優良傳統“活”起來
早晨6點20分,青島濱海學院的學子們就已走出宿舍,有序排隊。隨著一聲哨響,各二級學院學生隊伍按劃定區域跑動起來,整齊有序、步伐一致、口號響亮。從1992年建校以來,濱海學院學期內周一到周六,只要無雨雪、無霧霾,早上跑操雷打不動。學生從踏入校門第一天開始,集體晨跑就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每天堅持跑操,保持體能、提高體能的效果很明顯,學習效率也提高了。”提到早操,建筑工程學院的程暢同學這樣評價,“剛進入大學時,跑早操不是很適應,時間久了,早起跑操漸漸成為了習慣。早操結束我們就去吃早飯,每天的生活有序展開。偶爾因為天氣的原因取消了跑操,反而擾亂了生活節奏,還真有點不習慣。”
清晨,會經??吹角逍玛柟赓Q易有限公司員工們晨跑,而隊伍里也經常有一位特殊跑者——公司董事長梁延湖。梁延湖1994年畢業于青島濱海學院,晨跑是他公司的一項日程。“母校培養了我晨跑的習慣。晨跑不僅鍛煉體質,還能形成規律作息。一日之計在于晨,晨跑練了身體,也為做好一天工作提供了準備時間,讓工作、管理更加從容。員工晨跑,公司提供早餐,鍛煉、營養都跟上,還能提前安排自己的工作,一舉多得,對員工和公司都有好處。”
“早操由堅持到習慣,不僅是運動的問題,學校要求步伐整齊、隊伍整齊,同學們必須照顧全體,并且,跑操中意志培養的成分占很大比重,團結合作顧大局,培養意志要堅持,跑操在非智力品質的培養上作用很大。而這種品質,對人生發展的價值日益重要。”從濱海學院畢業、考研后,又回到學校任教的劉菁老師說。
“對學生來說,集體跑操不僅是增強體質意志,培養鍛煉習慣的問題,還能讓學生養成人人吃早餐、學習早安排等很多健康、有益的其他習慣,作用是直接多元的。好習慣多了,壞習慣就少了,習慣還有長效性,讓人受益終生。跑操是簡便易行且成效很高的優良體育傳統,但目前看,這種傳統在高校中實行的不普遍。以我們的體驗,抓好跑步項目,輔以創新考核,并讓集體跑操傳統‘活’起來,這一個創新,一個堅守,不失為牽住了增強學生體質的“牛鼻子”,是體育育人的好辦法。”青島濱海學院校長韓方希說。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