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顧客感受“有家”的溫暖——“有家酸菜魚”張小平的心路歷程
(記者 崔愛霞 通訊員 豐杰)在蘇州,蘇式湯面和“蘇幫菜”是當地的特色餐飲。不過,還有一家“有家酸菜魚”也是蘇州人和外地游客舌尖上的美味選擇。
“勤奮博愛、誠信進取”是“有家酸菜魚”企業文化。八個字,呈現了有家酸菜魚拼搏創新的精神和誠信經營的厚道,也正是因為這份初心和理念,有家酸菜魚從2013年起步,第一年就開出8家店,7年做到70家門店,每年賣出500萬斤魚。然而,這就是有家酸菜魚創始人張小平創造的“有家神話”。
說起張小平的人生經歷,可謂跌宕起伏。張小平讀高一時,就因家境貧寒輟學。他做過代課老師、工地上搬過磚、當過傳菜員,還一度做到了樓面經理,還跟人合伙開面館賺過上千萬,卻因貪玩又賠光身家。
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人生,才知道“初心”的可貴。為了和過去徹底“割裂”,張小平從四川來到了人生地疏的蘇州。初來乍到,一家人居無定所。如何東山再起?他決定專心干一件,而且要做成事業。
張小平知道:人成功魄力很重要,要成功就是要重承諾。2013年,他跟兩位朋友商量,大家一起準備50萬元投資開酸菜魚餐飲店。他跟兩位合作伙伴承諾:“虧了我張小平托底,賺了按照股份分”。
店要開了,不知道店名叫什么名字好。大家一起商量。其中一人提到“有家酸菜魚叫某某酸菜魚”。張小平突然靈光一現,店名就叫“有家酸菜魚”吧。
最開始,張小平也沒有想到這個店會做成什么樣,也沒有想到還要什么企業文化。開業那天是5月26日。張小平在他的微信朋友圈發了這句話:“希望這家店可以夯實,為在蘇州三年開十家店打下基礎。”沒想到,有家酸菜魚的第一家店開出之后,生意出奇地好,回頭客爆棚。有家酸菜魚的好口杯,成了蘇州餐飲界的一個奇跡。而且就在第一年,張小平一共開出8家有家酸菜魚店。
張小平是個敢于放手去搏的人。但是,當他創立的有家酸菜魚做大之后,他卻放慢腳步:不學別人也不盲目攀比;即使影響翻臺也堅持活魚現殺;新店不符合業態布局的,最快20天就關掉,毫不猶豫。
“創業容易守業難”,在餐飲行業打拼多年的張小平也發現了一些規律,比如:廚師的菜品不穩定、大家愛吃活魚等等。于是,他給有家酸菜魚定下3條永不變:“一魚兩吃”永不變;活魚現殺永不變;絕不加盟永不變。
當張小平憑借這3個“永不”帶來的優勢而“瘋狂擴張”開店之時,他偶然聽朋友講到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的一句話:“每個人都要有水庫式經營的理念,要讓水庫保持在一個安全水位”。這句話改變了張小平的思維軌跡。當時張小平的“瘋狂”就是賺了多少家店的成本,就會去開多少家店。
“當時我一聽,就覺得我不能這么開店”。他當即改變了開店策略,“在我產生開20家店的利潤,但我只開10家,留10家店的利潤在賬上”,并且定下一個目標:10年開100家店,保證不提前完成任務。“即使在第9年開到了99家,也絕不多開一家,如果非要開,也要把99家精簡掉一些,再開。”
截至2020年底,張小平創建的有家酸菜錢已經在全國開出70家門店。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行情,張小平似乎并不十分在意,“我們要像井底之蛙一樣,你看到的世界小,你就會勤勤懇懇。”
“言必行,行必果”是張小平為人處世的原則,不講誠信的人與企業、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張小平深知公司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企業壯大更不能忘記回報社會、恩澤家鄉。
吃水不挖井人,富貴不忘故鄉情。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高縣可久鎮得到張小平幫助和資助過的學生達到上千人次。張小平自2018年起設立“蘇州康德餐飲有限公司可久助學基金”。符合資助的特殊困難家庭的學生,每人每月可發放200元的助學金。
張小平說,有家酸菜魚一直懷著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客戶的心,踏實踐行每一步。為此,他們制定了一項政策:老人跟軍人任何時間在有家酸菜魚任意一家門店消費,即可享受7折優惠。
張小平介紹,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餐飲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他看到很多餐飲企業和餐飲人體現出了應有的擔當,對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令他動容。因此,有家酸菜魚敬佩與感激醫護人員付出同時,也不忘身上的責任,盡自己的力量,回饋沖鋒在疫情前線的醫護人員。為此,今年增加了“醫護福利”,所有醫護人員到有家酸菜魚消費,也享有7折優惠。
“在‘有家’消費,要讓顧客有‘家’的感覺。這樣的‘家’才能和諧長久。”張小平說,未來的日子,“有家”仍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百年有家,千城萬店”的企業愿景而不斷奮進。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吳森林]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