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邂逅“四史”教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打造別樣思政課堂
當音樂邂逅“四史”教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打造別樣思政課堂
本刊記者 朱有剛
“‘九一八’,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曲悲愴動人的《松花江上》牽動了觀眾的愛國心,富有深情的演唱讓大家沉浸在那段歷史中。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在西環301室舉辦,活動由音樂系教師尹國峰主講,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解曉燕作為特邀嘉賓出席。
樂起危亡時 心揚護國志
“抗戰時期的音樂對民族意識的覺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人心,鼓舞士氣。”解曉燕在講解環節中強調,“在近代中國,民族意識成為社會變遷過程中最為有效的社會動員資源,也漸漸成為了凝聚人心整合社會意識的象征”。

音樂系鋼琴教師孫慧攜學生演奏的《黃河頌》《長城謠》《故鄉》等經典歌曲深深感染著觀眾。樂聲時而波瀾壯闊、氣勢雄偉,時而深邃磅礴、慷慨激昂,尹國峰與解曉燕的對話帶領觀眾隨著音樂走進近代中國的抗戰歷程,點燃了師生的愛國熱情,引發現場觀眾共鳴,教室不時傳出陣陣熱烈掌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深刻理解了‘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這句話的內涵。”音樂學專業2019級1班學生高浩表示,“作為一名音樂系學生,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藝術工作者的歷史使 命和責任擔當,我也要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黨史和新中國史,堅定熱愛我們的國家”。
創新思政課形式 讓“四史”課堂活起來
“怎樣的思政課最受學生喜歡?”圍繞這一問題,文法學院師生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教學形式,將思政理念融入課程,著力打造“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課,讓“四史”課堂“活”起來,引導學生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
“我希望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歷史的溫度、觸摸歷史的痕跡,歷史并不遙遠。這種學科交叉式的課堂講授將音樂與歷史相結合、視聽相結合,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尹國峰表示,將代表性音樂作品的演唱同近現代歷史的感人故事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以此講解抗日救亡時期音樂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內核。
“這種‘音樂旋律里的思政課’形式新穎,和普通的歷史課堂不同,兩位老師帶領我們跟隨歌聲回顧艱苦的抗戰歷程,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印象深刻。音樂作品傳遞出來的愛國精神及堅定的抗戰決心,深深地感染了我。”漢語2020級2班羅凌云說。
從音樂的角度去看歷史讓這堂思政課別開生面。解曉燕認為,通過梳理經典抗戰歌曲解讀背后的創作歷史,分析創作者所代表的人民群眾同仇敵愾、堅決抗戰的心理,帶領著觀眾走近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以鮮活的內容和新穎的形式讓價值引導在授課中如鹽在水,潛移默化達到引導學生涵養氣概、激勵擔當的育人效果。

銘記歷史鑄國魂 守望初 心 為國昌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我的母親我的祖國……”活動接近尾聲,師生為觀眾演唱《我愛你中國》,伴隨著耳熟能詳的旋律,現場觀眾打著拍子,沉浸其中,高聲齊唱,活動在全場師生的歌聲中落下帷幕。
“這場音樂與歷史邂逅的思想盛宴,讓我們青年黨員同志在對“四史”的學思踐悟中堅定了理想信念;歷史的厚重和音樂的壯闊融合在一起,更是激勵我們要奮發有為,砥礪前行。”學生黨員趙慧認為,在中華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這種音樂力量和“四史”經驗塑造的文化自信根基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不竭動力。

“今晚的活動讓我真切感受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相較于傳統思政課堂,這一課將音樂和思政教育結合在一起,讓我們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更能體會這些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法學2019級1班韓承君頗為感概,“這節富有新意的思政課,讓我們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也激勵著我們青年學生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以史串歌,以歌敘史。尹國峰寄語中石大學子,“希望同學們能夠在歌聲中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情懷,增強愛國意識,奮發向上,感恩時代,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偉大祖國的奮斗之中。”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