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并舉 常州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有序推進
食品安全導刊常州訊(通訊員 章煒婕)近期,常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多年深入開展食品小作坊集中區建設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推出四項舉措,按下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的“快進鍵”。
問診把脈,“提優回看”鞏固集群效應
依托“集群發展”的積極成果,常州市市場監管局決定對已經建成的食品小作坊集中區開展為期二個月的“提優升級情況回頭看”專項活動。一是督促落實主體責任。印制食品小作坊自查規范,督促加強原輔料采購驗收、配料投料、生產加工、產品包裝、貯存銷售等關鍵環節控制,把關鍵風險點防控作為推動食品小作坊落實主體責任的切入點。二是現場教學規范整改。以小作坊集中區為單位,組織監管人員及作坊業主進行現場教學,按照“一坊一策”的原則,根據實際缺漏,提出整治提優的建議方案,在“點對點”幫扶的同時,給其他作坊業主提供很好的示范和借鑒效果。三是靶向幫扶提檔升級。對于產能逐漸提高、規模不斷擴大的食品小作坊,鼓勵其運用現代食品工業理念,改善環境、改進工藝、提檔升級。
示范引領,“名坊名品”助力高質量發展
根據“民生實事”的工作部署,積極推進常州市“名特優”食品小作坊建設,打造“名區名坊名品”,常州市市場監管局提出了“三有三無”評選標準,保障“名特優”的創建水平。“三有”即:有一定的知名度或美譽度、有傳統傳承工藝或特殊加工工藝、有整潔的環境、規范的管理以及優質的產品;“三無”即兩年內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件)、兩年內未因食品安全問題受到行政處罰、兩年內未出現抽檢不合格情況。在此基礎上,經作坊主自愿申報,各轄市、區局初審推薦,市局組織專家組考評公示并發文公布。至年底累計建成省、市“名特優”示范食品小作坊60家,預計三年時間打造“名特優”示范食品小作坊100家。通過“名特優”食品小作坊的示范引領,讓小產業、小作坊、小食品煥發生機與魅力,助力幸福常州大規劃、鄉村振興大戰略、百姓致富大生計,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創新試水,“陽光作坊”助力互聯網+監管
借鑒“陽光餐飲”的成功經驗,穩步試行“陽光作坊”常州模式,打造消費者或社會群眾直接可視的“透明坊”。倡導食品小作坊實現“五個陽光”:一是信息陽光,即公開食品小作坊登記證等主體資質及加工產品、人員健康證明、使用食品添加劑等情況;二是環境陽光,即公開展示食品小作坊加工場所環境、設備設施情況;三是過程陽光,即按照食品小作坊生產的風險控制點,實時公開清潔消毒區、原輔料儲存區、生產加工區、成品儲存區等幾個關鍵區域的視頻;四是監管陽光,即公開監管部門對食品小作坊的檢查時間和檢查結果;五是信用陽光,即公開食品小作坊的守信榮譽信息或違法失信信息。2021年全市擬提檔升級“陽光作坊”不少于50家。通過視頻實時監控、玻璃櫥窗展示、電子臺帳數據等可視化改造,讓消費者充分享有知悉其購買的小作坊食品安全狀況的權利,使作坊食品來源可查、過程可控、去向可溯,助力食品安全智慧監管。
共治共享,“質量聯盟”助力品質升級
借助“行業協會”的共治力量,積極推動常州市食品小作坊走集聚、規范、品牌發展之路,打造常州市“作坊食品質量安全聯盟”。經過前期的多次調研和考察,確定該聯盟以取得生產許可登記的食品小作坊為主要成員,以作坊食品品類為紐帶,如豆制品質量安全聯盟、醬腌菜質量安全聯盟、糕點類質量安全聯盟等等。聯盟成員入盟須簽訂作坊食品質量安全聯盟公約、簽訂作坊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鼓勵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等。聯盟的目標是“聚焦傳統特色名點,堅守食品安全標準,提高作坊食品附加值,產生1+1>2的效果”。通過質量安全聯盟平臺的承載,讓食品作坊強強聯合、抱團發展,匯眾家之力、取各方之長,引領消費品質升級,共筑食品安全的城防,為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吳森林]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