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首個鹵菜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投入使用
江蘇豐縣首個鹵菜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投入使用
史恒恒 本刊記者 丁聯恩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為認真做好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江蘇豐縣市場監管局破解食品小作坊監管難題,筑牢百姓“舌尖上安全”。

近日,江蘇豐縣的“老黑熟食”老板蘇善明,收到了“食品小作坊登記證”,他高興地表示,“有了小作坊證,我的心里踏實了,今后的經營更有保障了!”據了解,這是中國農批豐縣鹵菜小作坊集中加工區開業以來,豐縣市場監管局發出的首批“食品小作坊證”。

“衛生臟亂差,還怕亂添加”,這是廣大群眾對食品小作坊的普遍印象。作坊雖小,但“輻射”不小,遍布城市農村、街頭巷尾。據不完全統計,豐縣有鹵肉鹵菜加工、豆制品加工、面食加工等各類小作坊300余家,行業現狀具有“地點分散、環境簡陋、食品安全有隱患、市場監管有困難”等特點。為切實改變食品小作坊“散亂差”的現狀,豐縣市場監管局大膽嘗試,在學習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小作坊食品安全綜合治理,率先在江蘇蘇北地區開展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
黨政同責,夯實責任。豐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將其納入豐縣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上升為“一把手工程”,縣委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小作坊建設現場會、調度會,縣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定期召開小作坊建設工作專題會,研究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夯實工作責任,小作坊建設工作明確由縣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財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和各鎮(街道)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政府扶持,市場運作。該縣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以“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為總體思路,設立了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專項資金,吸引有實力的投資商來建設投資,并出臺相關的補貼方案,對集中加工區入駐商戶3年內給予房屋租金每年50%、30%、20%的補貼;燃氣、電接入費用政策性減免,燃氣、水費按照相關文件給予優惠;食品檢測實驗室設備及附屬設施,每個項目由縣財政補貼8萬元,實驗室運行費用由縣財政3年內每年補貼10萬元。
統一標準,規范制度。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由投資方投資建設廠房和污水處理、廢氣排放、產品質量檢驗室等配套設施,入駐的小作坊承租廠房自主經營,通過 “統一登記規范、統一責任公示、統一制度上墻、統一公開承諾、統一開展培訓”和“生產環境基本達標、生產設備(設施)基本達標、原輔材料管理基本達標、從業人員基本達標、產品包裝及標識基本達標”,“五統一、五達標”新管理模式,實現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集中監管、質量檢驗、市場準入”等閉環式集約化管理,使食品加工從原料到成品各個環節都得到有效監控。
強化治理,做好保障。集中加工區建設完成后,縣市場監管部門將對無證生產加工的“黑作坊”“黑窩點”堅決予以取締,加大食品流通和消費環節監管力度,切斷無證小作坊銷售渠道,將倒閉小作坊納入監管范圍。通過倒逼手段促使散在的小作坊進駐集中加工區。
加大培育,提優升級。按照“知名、特色、優秀”精品作坊的要求,全力打造以肉制品、豆制品、糧食制品等為主的名特優食品作坊。對入駐小作坊從業者進行不定期培訓,綜合運用商標等職能,提升食品小作坊集中區入駐商戶產品品牌知名度,通過市場手段吸引小作坊進入集中區生產經營,以中農批鹵肉制品為中心,將“李家熟食”“秦記面筋”等打造成具有豐縣特色的鹵肉制品。以常店豆制品集中區為中心,扶持“福順”“書豪”等豆制品品牌做大做強。以孫樓潤城小作坊集中區為中心,將“永政涼皮”“春泉米線”“徐大姐炒面”打造成具有豐縣特色的面食制品。
據悉,2020年該縣先期建設了中國農批鹵菜集中加工區、常店豆制品集中加工區,2021年在緊靠中農批農貿市場附近,建設孫樓潤城淀粉制品集中加工區。目前,經營面積6000余平方米,投資近3000萬元,58家小作坊進場經營的“中國農批豐縣鹵菜小作坊集中加工區”正式啟用,老黑熟食、巢湖何記鹵菜、李家熟食、秦記面筋等“豐味名吃”紛紛入駐。常店豆制品集中加工區主體工程已建設完成,正進行內外部裝修,孫樓潤城糧食制品集中加工區已開工建設,預計7月底竣工。后續擬選擇試點鎮,參照城區集中加工區規劃、選址、利用適宜閑置廠房,按照區域生產特點,建設改造集中加工區,逐步探索食品小作坊園區化發展、集中化監管的新模式,推動食品小作坊規范發展和轉型升級,破解食品小作坊行業發展瓶頸,從源頭解決食品小作坊安全隱患。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