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用標準打造調味面制品產業發展新格局
河南省漯河市用標準打造調味面制品產業發展新格局
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河南省漯河市根據調味面制品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先后制定了5個團體標準,以標準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實現從低端向高端華麗嬗變,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調味面制品產業已成長為漯河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漯河市突出標準引領作用,帶動調味面制品質量提升、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參考借鑒。

5月18日,河南省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平平食品)的6200件新產品剛剛下線,就被國內外商家搶購一空。平平食品是漯河市調味面制品行業的典型代表,該公司圍繞市場需求,堅持高營養、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食品生產理念,不斷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近年來一直保持著產銷兩旺勢頭。
同一天,正在參加十九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的30多名中外客商和專家學者,走進平平食品等一批調味面制品企業,了解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探尋漯河市調味面制品產業走過的不凡發展之路。

“漯河是我國食品名城。食品產業不僅是漯河的支柱產業,也是河南省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漯河市副市長周劍介紹,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的1/6、全國的1/60。近年來,漯河市把調味面制品產業作為全市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強化標準引領,全市調味面制品產業實現了由“傳統低端”向“時尚高端”的華麗嬗變。
為解決調味面制品存在的“高油、高鹽、多添加劑”問題,漯河市以完善、提升標準為突破口,引領行業健康發展。設立市長標準獎,鼓勵企業積極創標準、參與定標準、生產守標準,為整個行業積蓄發展動能。2019年,由科研院校、生產企業、檢測機構等單位組成的團隊制定了全國首個《調味面制品團體標準》。該標準在產品質量安全控制上,實現了“一降一控一減”。一降,即降低食用鹽含量(由原來的4.9%降低到4.2%);一控,即控制脂肪的含量(由原來的30%降低至25%);一減,即減少食品添加劑品種(由原來的13種減少到7種,其中防腐劑零添加)。
2020年5月,漯河市制定實施了《調味面制品良好生產規范》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調味面制品生產企業要求》兩項團體標準,分別從生產條件和管理能力兩個方面對調味面制品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引導企業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升級軟硬件設施來適應產品標準要求,漯河在全市調味面制品行業大力開展“透明車間”“追溯體系”“標簽標識”三大改造活動。同時,龍頭企業積極實施“機器換人”計劃,將調味面制品從傳統手工制作升級為全自動智能化生產,進一步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面粉、食鹽是調味面制品的兩大主要原料。漯河市將標準鏈條延伸至面粉和食鹽兩個源頭,從根本上保障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目前,漯河市正在組織專家、科研單位、相關企業制定《調味面制品專用面粉》和《調味面制品專用食鹽》兩項團體標準,確定涉及食品安全、質量品質和產品特色的適用性、競爭性技術指標。據悉,在通過相關程序后,這兩項標準有望于近日發布。

標準發揮作用,關鍵在執行。漯河市建立了“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平臺,設置“透明車間”“追溯體系”“日常監管”“統計預警”4個模塊,將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的有關信息統一歸集共享,通過大數據實現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先知先覺”。漯河市在全省首推食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年考制度,規定“食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和食品安全主管必須經考核合格后才可繼續擔任該職務,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必須調離原崗位”;推行公示制度,全市調味面制品企業均在顯著位置設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欄,對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承諾、監管部門檢查結果等情況進行公示,引導社會公眾進行監督。
與此同時,漯河市還進一步創新監管機制,在調味面制品行業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聘請有關認證認可機構,分別對監管部門和企業進行“把脈問診”,開出問題清單,為監管部門更好發揮作用提供科學依據,給企業“嚴管理、抓重點、防風險”提供最佳提升方案,實現監管主體與監管對象能力素質“雙升級”。
“產業發展升級,必然帶來優勝劣汰,而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和追求卓越的企業。”漯河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煒介紹,運用標準這一標桿,撬動了漯河調味面制品產業質量提升。相關企業數量由幾年前的32家規整到目前的12家,規模上由“小、散、亂、差”提升為“高、大、尚、精”,龍頭企業的標桿效應逐漸顯現。漯河調味面制品行業年營業收入連年大幅攀升:2018年為60億元,2019年達到75億元,2020年接近90億元?,F在,漯河市的調味面制品不僅暢銷全國,多種產品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