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潁上升級小作坊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潁上升級小作坊
劉洋 楊燕 路世忠
“這是我家小店的‘金字招牌’。”小作坊生產合格證書剛發到手里,潁上縣慎邑酒坊負責人李響就迫不及待掛在了顯眼的地方。他說:“有了這個證,顧客會更加放心,還會吸引不少新客戶,生意會越來越好。”
李響的良好預期,源于當地開展的小作坊改造升級行動。從潁上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今年以來,縣里35家小作坊經過改造升級,取得了生產合格證,提升“顏值”的同時,確保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為什么要進行小作坊改造、如何改造、日常怎么監管?近日,筆者就此做了實地采訪。
為何改?小作坊安全隱患多
近日,筆者來到潁上縣管仲老街慎邑酒坊,遇到家住縣公安局家屬院的郭先生前來買酒。
郭先生告訴筆者,他退休后經常逛菜市場,每次去菜市場一般直奔賣散白酒的攤位,打上半斤高粱酒:“一開蓋子,酒香直撲鼻子還不烈,那是純糧釀造的。”
一個饅頭,二兩酒,再配上一盤花生米和一碟豬耳朵,這些百姓日常餐桌上的食品,大多來自不起眼的小作坊。這些小作坊的便利和味道,讓人喜愛;可是,條件差、隱患多,往往成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區”。
針對這一問題,潁上縣按照全面監管、重點扶持、示范培育、整體帶動的原則,采取“整頓取締一批、規范提升一批、示范帶動一批”的工作思路,堅持管防并重,實施食品加工小作坊提升工程,培育建設一批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點,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服務群眾生活。
怎么改?從散亂差到精特美
其實,小作坊提升工程并不是一項簡單工作。
慎城鎮高家大饃負責人高澤良告訴記者,評審條件非常嚴格,要對從業資質、場所設置、布局、設施設備、包裝運輸、落實主體責任以及從業人員等多方面進行審核。好在,城西市場監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不厭其煩跑了好多趟,指導設計更衣室、原料儲存區、老面發酵區、加工區、醒發區、蒸制區等功能分區,并把地漏全部換成防鼠板地漏、下水道蓋全都換成白鋼材質。各項指標都合格,才能拿到小作坊生產合格證。
筆者在慎城鎮高家大饃生產車間看到,這里墻體潔白、大理石地面干凈,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麥香味。
“以前,我們確實不太注意衛生標準,很多時候,原材料和加工成品隨意放在一起。”高澤良說,改造升級后,不僅更加注意質量,產量也提升了——有了小作坊生產合格證,他們現在還能給縣城60多家商超送貨。如何管?一坊一檔隨機抽檢
在慎城鎮高家大饃店鋪墻上,掛著一塊食品安全公示欄,上面貼著營業執照、小作坊食品生產許可證、質量安全承諾書,還標注了進貨查驗制度、食品安全事故處置制度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記者注意到,店里十多位工人的健康證明也貼在公示欄上。
“這是硬件要求,潁上縣的小作坊都有這樣的食品安全公示欄,小作坊合不合規,消費者自己就能辨別。”潁上縣市場監管局城西市場監管所所長江乃振說,所里每周抽查一次,也不固定時間,隨時上門抽查,做好日常監管,主要包括日常監督檢查、監督抽檢等。
“我們對轄區食品小作坊分類建立了‘一坊一檔’基礎檔案,通過設計流程布局、提前介入規范、強化日常監管等措施,幫助業主轉型升級,嚴把食品安全關口,確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江乃振表示。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