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強監管 護安全 在“兩在兩同”中扛起使命擔當
食品安全導刊南京訊(通訊員 甘樹偉)近期,南京市市場監管局深入開展“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堅持把安全作為保底工程,緊貼職能使命,結合實際,重心向下,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居民小區、市場一線、企業現場,加大監管力度,共同守護群眾生活和企業生產安全底線。
以農貿市場和網絡訂餐為重點,打造更加嚴實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構建全覆蓋農貿市場快檢體系。在全市建成358家農貿市場、7家批發市場快檢室,實現了網格化全覆蓋,構建形成“快檢標準化、能力專業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便民化”的快檢體系。目前,全市每日檢測量在9000批次以上,年檢測量在300萬批次以上。今年截至9月25日,快檢259.48萬批次,檢出問題食品5054批次,問題檢出率0.19%,全部依法依規處置,阻斷問題產品流入餐桌,為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構建一站式食品工作站服務體系。為解決基層監管力量不足與食品企業發展迅速的矛盾,充分發揮社會第三方機構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立足市情,首創了餐飲集中區“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站”的監管模式,在全市建成食品安全工作站116個,覆蓋各類食品經營企業近10000家,其中食品經營聚集區94個,大型食品經營連鎖企業10個,行業協會7個、學校5個,搭建起一個政府、企業和第三方組織三方共治的食品安全監管平臺。
構建全鏈條網絡餐飲監管體系。管制作,運用互聯網+,打造“陽光餐飲”平臺,目前在江北新區和六合區開展試點工作,引導餐飲商戶依托現有網絡訂餐平臺和技術優勢,將后廚操作過程分時段直播,為消費者提供透明、安全、放心的餐飲服務。管封存,率先出臺“食安封簽地方標準”,明確網絡餐飲服務經營者與外賣騎手的責任,防止外賣配送環節出現污染。管配送,聯合交管部門,督促平臺對外賣騎手實行“六統一”管理,即:統一號牌、統一編號管理、統一佩戴頭盔、統一服裝樣式、統一持證上崗、統一購置保險,確保食品配送安全。
整合社會資源,優化救援布局,推進軟硬件設施建設,構建形成對電梯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
完善法規制度。圍繞解決“新戶舊梯”、老舊高層電梯治理等群眾關切的問題,牽頭修訂《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通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人大常委會一審、二審,目前《條例》修訂稿已上報省人大批準。同時,為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和調節作用,在全國率先實現住宅電梯保險全覆蓋,全市電梯保險覆蓋率達93%,將困人理賠納入賠付范圍,實現全流程線上一站式辦理。
推進智慧監管。拓展“物聯網+按需維保”,扎實推進國家電梯智慧監管試點城市建設,持續優化96333應急救援體系,縮短網格救援半徑,提高救援效率,全市96333二級救援站點達134個。截至9月下旬,全市物聯網系統覆蓋電梯11073臺,按需維保電梯擴展至14477臺。
突出重點監管。重點排查人員密集場所和住宅小區,動態保持人員密集場所及高層建筑電梯登記率、定檢率、操作人員持證率“三個100%”。7月南京祿口機場突發疫情,市場監管局率先成立電梯應急黨員突擊隊,出臺《南京市疫情防控期間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工作指引》,妥善處置隔離區電梯困人故障8次,解救被困人員18名,實施電梯急修43臺。
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聯合市工信局、市應急局、市環保局、市消防救援支隊等部門,在國內首次針對化工生產企業“兩重點一重大”裝置安全狀況開展大排查。
嚴標準。在全國率先出臺《工業管道編碼規則和符號表示》地方標準,成為國內首部工業管道數字化賦碼規則,為工業管道實施數字化和智慧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還針對企業年度檢查弱項,編寫《化工企業裝置特種設備年度檢查技術指南》,細化檢查策略,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抓排查。抽調技術機構專家和基層監管人員分6組開展現場排查,出動270余人次,完成76家企業現場排查,采集裝置、設備、人員等情況2000余項。
促整改。線上組織專家分4批對全市化工生產企業全覆蓋開展排查工作培訓,提升企業自查自改能力。制定壓力管道腐蝕管理模塊要求,推進化工生產企業壓力管道數字化平臺建設和信息共享共用。針對排查發現的問題,采取“拉單銷號”的辦法,督促企業抓好整改,推動問題歸零。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吳森林]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