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城區推進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的探索
嶧城區推進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的探索
吳鳳憲 記者 朱有剛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單位(包含食品“三小”)目前有4571家,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足50人,且專業監管人員較少、年齡結構老化、監管能力不足,聘請的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多為村(居)主任或會計,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加之相對繁瑣的村(居)工作對食品藥品安全的協管工作顧此失彼,食品安全監管力量相對薄弱。為有效解決基層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建議將食品藥品監管納入全區社會治理大網絡之中,依托區政法委綜合指揮體系和基層網格員隊伍,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網格化管理,發揮網格員食品藥品安全政策宣傳、隱患排查、信息上報、協助執法等作用,實現了全區、鎮(街道)、社區(村居)食品藥品安全網格化監管全覆蓋,打通監管通道最后一公里。
以網格化管理為載體,破解監管力量薄弱難題
嶧城區結合實際明確網格員食品安全職責任務,科學推進兩者有機融合,將全區431名網格員作為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有益補充,將協助做好日常巡查、食品藥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等工作,及時上報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對巡查中發現或接收群眾反映的食品藥品安全隱患,一般問題網格員指導勸改,或報監管部門共同依規處理;對嚴重食品藥品違法和無照經營、黑窩點等行為或線索,第一時間通過食品藥品監管模塊“吹哨”,嶧城區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部門召集相關部門綜合研判處理,著力破解監管力量不足以及“看得見的人管不著、管得著的人看不著”的難題,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
依托政法委綜治管理平臺,實現網格智能化貫通
自2019年,嶧城區統籌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創新建設“榴鄉訴遞”基層社會治理平臺,運用信息化手段、數字化思維,快速處置各類訴求,實現“有呼必應、接訴即辦”,把基層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落到了實處。依托這一平臺,進一步完善優化食品藥品監管模塊,實現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線上隨時提報,監管部門線上即時指揮,執法人員線下快速落實,問題處理情況線上及時反饋,打造了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指揮平臺和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的“最強大腦”,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同時,通過“榴鄉訴遞”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全區431名網格員、關注公眾號的15萬群眾也可以隨時上報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建立了與區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部門24小時溝通的渠道,真正打通了上下貫通的痛點,有效擴大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覆蓋面。
建立規范化管理機制,網格高效化運行
嶧城區已經建立的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模式,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網格化監管機制,即對網格內的食品藥品工作實行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的監督,優化“采集上報、受理處置、考核反饋”三個環節,確保網格邊界清晰、責任主體明確、目標任務具體、考核評價客觀。一是明確管理內容。制作了詳細的、操作性較強的食品藥品巡查記錄表,作為網格員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檢查內容,網格員按照上述內容每月開展2次的巡查,寫入網格日志。二是明確工作流程。將事件處理流程分為三級:一般問題網格員自行處置解決,寫入網格日志,上報系統平臺;復雜問題上報鎮街“榴鄉訴遞”基層社會治理分中心受理并處置,辦結并反饋;復雜疑難問題報區“榴鄉訴遞”基層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研判處理。三是明確獎懲措施。網格員每天按照工作流程將巡查工作情況寫入網格日志或反饋給鎮(街)食安辦,“榴鄉訴遞”平臺食品監管模塊對沒有沒有開展巡查工作的進行記錄;鎮(街)食安辦對網格員工作開展情況不定期開展抽查,記錄及抽查結果與績效補助掛鉤。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設立“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點評反饋版塊,區“榴鄉訴遞”指揮中心進行跟蹤督辦、考核評估。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