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品控何時趕上公關
品控,就是品質管理。在食品生產領域,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直都是品控的樣板,宣稱其所謂的國際標準在任何一家連鎖店里都普遍適用。換句話說,在中國內地某家餐廳買個“巨無霸”漢堡,跟在紐約曼哈頓買的應該并無差別。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上海福喜曝出的“過期肉”一案中,不僅麥當勞全面中招,肯德基、必勝客等全球主要的洋快餐品牌幾乎無一幸免。難道全球數以億計的快餐食客吃的都是這種貨色嗎?顯然不是。單單從這次福喜檢出的過期肉文件上赫然注明 “優先供應中國市場”,就足以說明洋快餐引以為傲的品控能力,在中國嚴重注水。
令人吃驚的是,在中國市場上虛夸的品質管理背后,洋快餐的公關能力卻絲毫沒有縮水。東方衛視曝光福喜食品后3個小時不到,麥當勞就通過微博聲明已停用福喜供應的產品,并向各路媒體發送新聞稿。百勝集團的類似動作也只比麥當勞慢了一個小時。于是在次日見報的有關新聞中,洋快餐停用問題原料的消息毫不意外地與福喜丑聞同步刊出。在駕輕就熟的“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對違法違規零容忍”、“確保消費者安心享用”等公關筆法帶動下,洋快餐們悄然從食品安全的麻煩制造者過渡到消費者的同盟甚至是受害者。除了一按就起的敏感公關神經,洋快餐們還擅長打“同情牌”。很快在網上就陸續傳出洋快餐銷售品種減少、顧客劇減的消息,一些人也不明就里地喊出“洋快餐再怎么也比國內餐飲好”等等,似乎把“過期肉”賣給無數顧客的洋快餐非但無罪,還挺委屈的—“誰讓它們在中國呢?”
然而對消費者來說,難道花錢買的就是這些花團錦簇的公關炫技嗎?最后吃到肚子里的“過期肉”快餐雖然吃不死人,但對健康就沒損害嗎?如果不把“福喜案”當一回事,用不了幾天,洋快餐們又會生意紅火,顧客們吃下去的依然不明不白。洋快餐還會繼續吹噓自己的品控,就好像“蘇丹紅”、“速生雞”、“過期肉”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福喜事件說明,指望洋品牌把高水平的食品品控體系帶到中國是水中撈月。恰恰相反,如果沒有完善的監管,缺乏對違法生產的處罰力度,由于管理水平高、生產能力強,洋企業鉆起監管的空子更隱蔽、危害更大。
除了徹底查處“福喜案”,依法重罰相關責任人之外,我們的食品監管系統應該要反思,為什么在國外能夠嚴格執行品控體系的洋快餐,到了國內卻南橘北枳?國外屢試不爽的消費者集體訴訟和懲罰性賠償等辦法,能不能借鑒和參考?同時對于食品監管領域,事中與事后監管需要進一步加強,減少安全漏洞,讓品控不過關的企業再也無法生存下去。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7-24)消費者不能成洋快餐“腦殘粉”
- (2014-07-30)洋快餐變“壞”的背后
- (2014-08-05)福喜門后猜測:誰能接棒成為洋快餐的供應商?
- (2014-08-11)麥樂雞供應商換為銘基 洋快餐需公布公開供應商產品信息
- (2014-08-12)福喜涉事洋快餐不能輕松淡出 需承擔相應責任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