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營養與安全是民生的永恒主題

    2015-04-01 15:20:30 來源: 中工網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保障食物數量和質量安全、促進居民營養改善,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國務院頒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為推動農業生產、保障食物安全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導。

      一、食物安全與營養工作面臨著挑戰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和食物供給問題,不斷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及時將工作重點放在了食物營養與安全上,并將其納入了“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規劃。但毋庸諱言,在我國耕地不斷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氣候影響加劇的情況下,要徹底解決13億多人口吃得營養與安全的問題,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保障食物安全難度加大。目前,我國食物數量安全已基本得到保障,但區域性和結構性供給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常常引起公眾擔憂和不滿。面對數十萬家食品生產企業和數百萬家食品經營主體,以及難以數計的小作坊、小攤販等經營單位,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工作量大而復雜。再加上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標準以及市場秩序、食品認證、食品檢測體系還不夠完善,徹底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任重道遠。

      居民營養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就《綱要》落實情況分別到黑龍江、吉林、山東、安徽四省進行了調研,有三種情況應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一是慢性疾病趨重化。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呈加速增長態勢。1958—1959年高血壓患病率為5.11%、1979—1980年為7.73%、1991年為13.58%、2002年為18.8%,2013年黑龍江省抽樣調查患病率已達29.2%。眾所周知,慢性病是導致過早死亡和影響健康的主要原因。世界銀行調查報告表明,中國每年死亡人數中80%是慢性病所致。按現有慢性病發展趨勢,預計到2030年,中國40歲以上患慢性病人數將增加2—3倍,其中糖尿病增加4倍。二是營養性疾病趨向年輕化。一方面由于營養過?;虿缓侠淼纳攀辰Y構導致年輕人患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比重增加,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比例為1.9%,相當于美國同齡人(0.5%)4倍左右,在不滿17歲的孩子中有1/3出現了至少一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另一方面,青少年營養攝入不足、營養不良的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為嚴重。黑龍江省的調研結果顯示,九成青少年學生對蔬菜、水果、魚蝦、乳品的攝入量不足。三是營養性疾病趨向多樣化。營養性疾病主要是由過去的營養不足轉變為營養過剩所引起的,據第四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居民患有高血壓的比例達18.8%、高血脂比例18.0%、糖尿病比例9.7%。營養過剩還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胰腺炎等臟器的器質性病變。相對而言,營養缺乏性疾病,如貧血、佝僂病、發育遲緩等發病率有所降低,但微量元素的缺乏情況較為普遍,尤其是鈣和磷的攝入不足。

      二、食物安全與營養工作亟待戰略性轉變

      形成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不佳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性疾病已由過去的“餓出病”發展為現在的“吃出病”,即營養過剩導致相關疾病高發。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我國居民年體檢率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居民比重較少,以及高吸煙率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三是健康科學知識普及滯后,特別是膳食營養與健康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滯后,營養知識的知曉率和健康行為的形成率均較低,相當一部分人群習慣于原有陋習和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從而使慢性疾病常有發生。

      但從根本上看,我國食物生產、消費、營養由不同部門管理,三者難以協調同步,是導致當前食物與營養發展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深層原因。突出表現在糧食、畜產品、果蔬等主要食物供需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等問題造成市場波動頻繁;主要食物生產不能完全滿足市場多品種、個性化需求,常常出現短缺與過剩并存;食物生產與居民營養需求相脫節,既造成農業資源的浪費,又使得營養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也就是說,政府通過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為居民提供了廉價的食物,但由于膳食營養結構不平衡,導致慢性疾病不斷發生,政府又不得不對醫療系統提供補貼。因此,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亟待進行戰略性轉變。

      由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決定營養,向營養決定消費、消費決定生產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營養水平,要充分發揮市場對食物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決定性作用,扭轉傳統的“生產什么、就吃什么”的局面,逐步建立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即由居民營養需求決定食物需求量和需求結構,由食物需求量決定食物的生產量。進一步探索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生產要素和市場信息的優化配置方式,以此為契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由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科學轉變。實踐證明,居民預防和控制營養缺乏、營養過剩和營養相關疾病,關鍵是要掌握科學的營養知識和健康的營養消費理念。我國城鄉居民營養知識的知曉率和健康行為的形成率都較低,主要表現為攝入不足、膳食過量和過分追求食物精細化與貴重化三個方面,忽視營養結構合理搭配,再加上飲食不科學,從而造成營養性疾病高發。因此,在堅持食物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的同時,還要把科學飲食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吃得科學。

      由傳統農產品生產向高端農產品生產轉變。隨著全社會食品質量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必須順應人民要求和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規定,大力發展安全優質、有品牌的食用農產品。把無公害農產品作為市場準入的基本條件;擴大總量規模,加快綠色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突出區域生態優勢,適度發展有機食品。使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產品和食品的市場份額穩步提高,具有地域性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品牌不斷增加。

      由初級農產品銷售向加工食品轉變。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營養均衡、方便快捷的加工類食品備受青睞。這就意味著,我國長期以提供初級農產品作為食品原料的營銷方式,將被多層次、多品種、多樣化的半成品和成品加工食品所取代,我國食品加工業面臨大發展的機遇。為此,要增強對主食加工化營養的指導,制定米、面等主食產品加工標準,推進主食工業化、規?;l展。加快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調理食品、休閑食品等新型食品工業。

      由追求單項農產品營養向追求結構性配餐營養轉變。調研發現,我國部分居民具備了一定的膳食營養知識,但大多偏向于對單項食物營養價值的了解,覺得什么有營養就要多吃,沒有營養就少吃或不吃,不能真正掌握合理的膳食營養結構中各項食物營養的比重,導致膳食營養結構不合理。根據《綱要》發展目標,我國居民吃什么、吃多少都有了新的量化指標,這些指標是膳食搭配的參考值,應根據自身情況,通過營養配餐進行合理的增減或取舍。吉林省部分高等院校,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標準,制作多種合理膳食結構的營養餐,供用餐者選用,這種方式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實踐表明,營養配餐將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三、加強食物安全與營養工作要綜合施策

      隨著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物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明顯提升,對營養健康的關注度日益增強,為食物與營養產業的加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與空間。需要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下大氣力,綜合施策,以市場需求的強勁動力推動食品安全與營養工作跨上新臺階。

      政府要將持續改善食物安全與營養作為重點工作。確保十幾億人口的食物供給和營養改善,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必須要優先考慮的大事。由于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業、營養、衛生等管理部門分設,導致農業與營養發展脫節,食物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協調。各級政府應通過設立多部門參與的食物與營養發展指導咨詢機構,把食物與營養工作作為關心群眾、改善民生的大事來抓。國家應將食物安全和居民營養健康水平作為評價工作政績的考核內容。

      加快《綱要》各項內容的具體落實。地方政府應按照《綱要》確立的目標、任務和重點,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當地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要堅持食物數量與質量并重的發展方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穩定提高食物數量供給和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優質食物生產,逐步形成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要通過實施專項營養改善計劃,保障老年人、兒童青少年、孕婦與嬰幼兒等特定人群,以及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等特定地區居民的膳食營養水平,降低營養相關性疾病的發病率。

      讓人們熟練掌握食物與營養的科學知識。實踐證明,居民要防控營養缺乏、營養過剩和營養相關疾病,關鍵是要掌握科學的營養知識。為此,我們建議,一是在中小學開設食物營養與健康知識課程,學校食堂應配備專、兼職營養師。二是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科學平衡膳食、戒煙限酒、全民健身等常識教育;限制高脂、高鹽、高糖等不健康食品廣告的片面宣傳;研究設立“公眾營養周”。三是規范現有宣傳渠道,加強對各類媒體的監督管理,對有關營養健康的出版物和宣傳品,建議實行專家審核制。

      加快營養配餐制的推廣應用。營養配餐制就是通過對食物原料與食品制成品的營養成分進行分析測定,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開展營養配餐設計,形成合理膳食的系列營養食譜。地方政府應明確有關部門試行以集體、單位、學校、社區等公共餐飲部門為載體,實行公共供餐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推廣營養配餐制的應用。(作者: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民生 食物 營養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国产小屁孩cao大人|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