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農村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核查核發
新證將食品經營分為食品銷售、餐飲服務和單位食堂3大主體業態和預包裝食品銷售、散裝食品銷售、熱食制售、冷食制售、自制飲品等11個經營項目。申請者根據實際經營情況申報一種主體業態,對多種經營項目的食品經營者,主體業態按其主要經營項目歸類,有效解決了兼具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等混合業態的許可問題,方便了辦事人,提高了行政效能。
新證增加了二維碼,方便群眾監督。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一下食品經營許可證上的二維碼,便可以看到經營者的詳細信息:許可證編號、負責人姓名、注冊地址、許可范圍、有效期限、發證機關等。這樣可以有效加強社會監督和促進社會共治,防止偽造、涂改許可證等違法行為。同時有效期從以前的3年變為現在的5年。
農村餐飲食品安全工作事關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加強農村餐飲食品安全工作,對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各級部門高度重視農村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采取多種措施加強農村餐飲食品安全監管,農村餐飲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但是,我國農村餐飲業多、小、散、低現象嚴重,從業人員依法誠信經營意識淡薄,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力量薄弱,監管手段落后,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農村餐飲食品安全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
農村餐飲食品安全工作現狀
景區邊的農家樂多以家庭式經營模式為主,多設在民宅內,沒有經過專門的布局設計,多數不合理;而街面上的快餐店等多以租賃模式,臨時經營觀念重,不太愿意在房屋布局、建筑材料、衛生設施等方面作較大的投入。這些都造成經營場所的衛生狀況不佳,防塵、防蚊蠅、防鼠設施差,沒有餐具消毒設施、洗手消毒設施等,現場核查達不到規定要求。經營戶從業人員普遍未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并且當地鎮醫院不提供辦理健康證,需辦理必須自行去市中心,更促使從業人員不愿辦理健康證。從業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衛生知識培訓,整體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衛生觀念較差,對食品安全問題“不拘小節”。
農村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建議
建議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注重宣傳培訓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和內容通俗化,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農村集市、節慶日等消費者聚集的時間和場合,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和法律法規,引導廣大農村群眾科學安全飲食,增強食品安全風險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營造良好的餐飲食品安全氛圍。
食品經營許可僅僅是一次靜態的監管,只不過是進了“準入門檻”而已,進入并不表示衛生條件已經十全十美,“準入門檻”有局限性,同時食品餐飲業的衛生條件還在不斷變化,所以更應注重動態監管。在食品餐飲監管中抓新證的審批發證固然重要,但嚴抓老證的規范和完善也更顯迫切,尤其是餐飲業的衛生監管應加大整治和巡查力度,反復查,查反復,以促使硬件達標,軟件規范,通過不斷整治達到預期效果取得成效。
必須暢通農村餐飲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渠道,及時核實查處投訴舉報線索,鼓勵和動員社會各界參與農村餐飲食品安全監督,對媒體報道有關農村餐飲食品安全的相關信息,要科學研判、妥善應對,主動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為農村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王燕玉 于璐潔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2-01)遼寧企業可通過網上下載打印電子食品流通許可證
- (2014-06-17)農村食品安全還得從根上治
- (2014-09-02)農村食品安全隱患誰來監控
- (2014-10-22)重拳打擊農村“五無”小食品
- (2014-10-30)謝曉剛:農村食品安全不能光靠辦法的“創新”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