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中國 保障食品安全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黨的十九大報告以新的高度強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讓消費者從“吃得安全”到“吃得健康”再到“吃得快樂”,是全國從上到下一致的目標和責任。
食品的原料生產和加工都離不開環境。生物需要從空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中獲得光、二氧化碳、水以及其他養分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因此只有環境中的空氣、水和土壤不受污染,大自然才能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農產品。農產品在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若受到環境的污染就會影響食品的質量安全。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或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是災難性的。因此要盡可能減少或杜絕一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才能生產出優質的食品,以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不斷提高的需求。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12月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要求到2020年,力爭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環保部也將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等相關業務指導部門,做好改革業務指導和跟蹤督促,同時繼續完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體系,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技術保障,并積極推進相關立法工作,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本規則。這一方案的實施,改變了過去那種“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局面,“誰污染,誰擔責”從制度上強化了人們保護環境、建設生態中國的意識。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必然前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希望在未來,生態環境能符合人體健康保護的需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
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修武縣食藥監局啟動夏季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 (2014-06-16)果殼網CEO嵇曉華:“不信任”仍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 (2014-06-16)南周記者蔣昕捷:理性的食品安全輿論監督需逐步實現
- (2014-06-16)劉沛:投訴舉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
- (2014-07-09)中國-意大利食品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