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社會共治實現讓人民吃得放心的幾點思考
侯群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健康生活。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建立食品安全全民共治體系。
所謂共治,就是萬眾參與,共治共責。近日,在媒體上炒的沸沸揚揚的“明星岳云鵬淘寶店”出售的黑豬肉條被原國家食藥監管總局抽檢菌落總數不合格風波,就是因為沒有形成“共治”鏈條造成的。為什么該食品在河南某上市生產企業出廠時合格,甚至問題出來后,上級責成開封市食藥監督部門再次現場抽檢仍為合格?問題的關鍵是食品在運儲環節中因管理人員不懂常溫儲存食品不能冷凍儲存的常識,從而使耐高溫包裝材料在超低溫冷庫里重復出入導庫,造成材質變脆破裂導致菌落數超標。制售雙方蒙冤受損不說,人民的健康受到了威脅,食品安全系數受到了考問。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四個最嚴”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河南省在全國兩會中率先提出了食品安全省建設的建議;在省兩會中也有委員提案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由于可見,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迫在眉睫。怎么才能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良性循環呢?
一、打造全民全覆蓋立體互動式監督共享大數據平臺。省十二屆政協委員夏先清提出“打造省食藥安全智慧監管云平臺推進食品安全省建設”提案中指出,“打造四個平臺”:公眾投訴反饋信息平臺、輿情監測預警服務平臺、權威知識信息服務平臺、企業品牌傳播指數平臺。這就需要研發一站式信息獲取和查詢端口,便于接受群眾點贊、投訴舉報、發布食品公共資訊。讓生產企業質量信用與公眾評論、金融機構掛鉤;開通媒體群眾監督微信互動公眾號;加強媒體與政府機構職能部門行業宣傳上的互相制約和相互促進;建立餐飲人員APP科普考核題庫,定期考核、定期更新;讓“明廚亮灶”工程根植于公眾餐飲行業,讓每位用餐者在現場或“舌尖網”上對后廚衛生狀況、烹飪過程了然于目。據悉,到2018年底,河南餐飲服務提供者“透明廚房”建設完成率達到60%;學校、高速公路服務區“互聯網+透明廚房”工程建設完成率達到70%。
二、創新拓展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思路。生活中,人們的食品安全知識是匱乏的,尤其是謠言的破解,亟需科普“扶貧”。保留傳統科普模式,如開設科普講堂,廣播電視專節目,印制科普小冊子,專家學者現場問答,櫥窗板報宣傳等。這些雖行之有效,但由于受眾成份、數量、入心入腦的程度有限,僅僅是在“試驗田播種”,還達不到推廣的目的,還需要拓展創新科普新思路。在工會、社區、鄉村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餐飲等單位重點培訓一批食品安全知識傳播志愿者、政策法規的解讀者、專業知識的“翻譯者”,把科普育種撒播到千家萬戶。例如許昌要求外賣送餐員成為食品安全監督員,同時攜帶科普宣傳冊的舉措就是一項成效明顯的創舉;其次,人人樹立義務科普宣傳員意識。一要勤于從政府渠道或官方網站媒體上獲取信得過的信息常識,二要勤于傳播,像黑豬肉條案例,其實“一句話”科普就能避免,無外乎給物流人員電話告知,或在物流單子上注明不能超低溫冷藏。再者,注重加大食藥監管系統新聞宣傳隊伍的建設培養力度,以點帶面,以專業帶業余,逐步形成一股貫穿平民百姓和政府機構的捍衛食品安全、守護食品安全的磅礴力量。
三、發揮大市場聯動監管新效能。工商、質檢、食藥監等部門以前各自為政,機構改革后將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國約有70%的縣市已經成立統一的市場監管部門,綜合工商、質檢、食藥監職能組建了綜合市場執法隊伍,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說。“實現一支隊伍管市場,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起到同心同向同行的作用。由此不難看出,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放心,一方面要著力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消費者的選擇,倒逼供給質量提升,確保飲食安全。近期至年底,河南開展學校周邊“五毛食品”專項整治行動,就是聯合了省綜治辦、教育、公安、住建、工商等單位,共同維護學生食品安全。
作者簡介:侯群華,男?,F供職于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宣傳處,副調研員。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2-10)利用轉基因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 服務社會發展需求
- (2017-08-02)河南省食藥監局 社會共治上水平 企業責任再加強
- (2017-08-24)河南省食藥監局 企業責任再加強 社會共治上水平
- (2018-04-02)社會共治大監管 行刑銜接食藥安
- (2018-04-27)構建社會大食安 護幼行動在開展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