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餐桌食源疾病 把控舌尖食品安全 酷暑食品監管在行動
蔚宏奎 張聰 本刊記者
中華美食譽滿天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遍布在大街小巷、天南地北的小吃和美食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大家的眼球。現如今,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普通百姓的餐桌也必然少不了各種美味。食品安全關乎百姓的身體健康,食源性疾病成為2019年食品安全宣傳周的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食源性疾病,通俗地講就是“吃出來的病”,其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上吐下瀉”是其常見病癥,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危及生命。當前正值炎熱夏季,不少食源性致病菌“蠢蠢欲動”,想在氣溫高、濕度大的條件下伺機作案,企圖通過污染食物導致“病從口入”而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為全面解讀食源性致病菌并為消費者的日常飲食提出規范性建議,本刊記者采訪到河南省舞鋼市市場監督局分管食品監管副局長王志豪,他就食源性致病菌特點、檢測方法,以及該局所實行的配套監管措施進行了介紹。

本刊記者蔚宏奎(右)對副局長王志豪(左)進行專訪
記者: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有哪些?哪些食物容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感染?如食用了這樣的食物,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危害?
王志豪:食源性致病菌,主要指在食品加工和流通過程中引入的病原菌,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長代謝會引起食物變質和破壞,有些病原菌還會分泌有毒物質,直接或間接導致人或動物患病。此類疾病就是我們常說的食源性疾病,其是食品中的各種致病因子被攝食進入人體后所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通俗來講就是“吃出來的病”,目前已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也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頭號敵人”。
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門氏菌、肉毒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增李斯特菌、蠟樣芽孢桿菌等,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較容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食物有肉類、禽類、蛋類、奶、糕點、剩飯、水/海產品等。如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但大多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即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的“上吐下瀉”癥狀,也可能伴隨發熱、頭痛等全身癥狀,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單增李斯特菌就可能引起腦膜炎、敗血癥,以及孕婦的死胎、流產、新生兒感染等,這些病癥危及生命,不可掉以輕心。
副局長王志豪(左二)辦公室主任侯新果(左一)與本刊記者蔚宏奎(右一)
記者:目前,我國食源性致病菌的檢測技術的發展現狀如何?國標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規檢測方法有哪些?
王志豪:國標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規檢測方法較多,以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 togenes簡稱“單增李氏菌”)為例做簡單介紹。單增李氏菌是一種能引起人畜共患的食源性致病菌,它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土壤、污水、人和動物的糞便、飼料,以及多種食品中都可能出現它的身影。
國內外對單增李氏菌的檢測方法大體可分為兩類,即常規檢測方法與快速檢測方法。目前,國家標準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驗》中認可的3種方法都屬于常規檢測方法——第一法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定性檢驗、第二法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平板計數法、第三法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MPN計數法。其中,第一法適用于食品中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定性檢驗;第二法適用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含量較高的食品中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計數;第三法適用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含量較低(<100CFU/g)而雜菌含量較高的食品中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計數,特別是牛奶、水以及含干擾菌落計數的顆粒物質的食品。
舞鋼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宣講團
記者:近期,我國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已超過30℃,這也促使食源性致病菌繁殖速度增快,對此,有無加大這方面的監管力度?如果有,能否介紹一下具體措施?
王志豪:為預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針對夏季食源性疾病的特點,我局采取多項措施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以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具體可分為以下4項行動。一是成立組織。成立以局黨委書記于國峰為組長,局長姜耀軍為常務副組長,分管領導王志豪為副組長,各所所長、食品安全監管科、餐飲安全監管科、協調督查科、辦公室、食品安全監督所等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將食源性疾病的預防融入進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市創建、學校食堂專項整治、養老機構食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農村集體聚餐安全整治、夏季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放心主食”專項治理行動、網絡定餐“封簽送達”實施、養老機構食堂、清真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中高招期間學校食堂及周邊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明廚亮灶示范單位”專項整治、五一期間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等工作中,貫穿始終,明確目標,壓實責任,確保食源性疾病高發期間的食品安全。

不合格食品集中銷毀
二是廣泛宣傳。自2019年3月底開始,舉辦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培訓、從業人員健康培訓等宣傳培訓活動,培訓從業人員2000余名,提高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責任意識,自覺遵紀守法,為食品安全生產和銷售提供保障。同時開展了食品安全進校園、食品安全進黨校、食品安全進鄉村、美團外賣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尚德守法,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活動?,F場發放各類食品安全宣傳資料20000余份,擺放宣傳版面100余塊,懸掛宣傳橫幅50余條,接受群眾咨詢2000余人次,廣泛傳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識、食源性疾病科學防控及營養健康知識,以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科學素養,增強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知識和食源性疾病的自我防護能力,營造了人人關注、人人支持、人人參與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
三是突出重點。以學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餐館、大型宴席承辦單位、夏季燒烤店、大排檔等為重點對象,以冷葷涼菜、裱花糕點、生食海產品、熟肉制品、乳制品、自制飲品、自制調味料、四季豆、野生蘑菇、山野菜等為重點品種,以原料采購、食品儲存時間及溫度、餐具和工具消毒保潔、食品加工制作過程等為重點環節,以飲用水衛生、食品安全環境衛生、食品原材料進貨查驗、索票索證、食品貯存、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管理、食品留樣、從業人員健康和培訓等為重點內容,全面開展各類專項檢查,加強隱患排查,及時發現和糾正不規范操作行為,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四是嚴格監管。在夏季30℃以上的高溫環境中,食物易腐敗變質,各種致病性微生物滋生繁殖速度增快,餐飲食品安全風險劇增,是食物中毒事件易發、高發時期。對此,監管人員從六個方面全面督促經營者嚴格落實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要求:一是嚴格制度建設和從業人員管理,建立保障餐飲食品安全的各項制度,配備經考核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嚴格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二是嚴格設施設備維護管理,配備與餐飲服務相適應的加工、貯存、陳列等設施設備,定期清洗和維護;三是嚴把原材料購進質量安全關,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保證購進原材料的質量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四是嚴把餐飲加工制作關,嚴格執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加工人員要保持個人衛生,加工用具、容器要明顯區分,實施色標、分類、定位管理,做到生熟食品分開存放,防止交叉污染;五是嚴把餐飲具清洗消毒關,配備清洗消毒保潔設施設備或委托集中消毒服務單位進行清洗消毒,保證餐具、飲具干凈衛生;六是嚴把環境衛生控制關,保持加工操作區、就餐區、衛生間等區域的清潔衛生,切實做好防蠅、防蟲和防鼠工作,定期清洗消毒空調通風系統,有效凈化就餐環境,嚴防群體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發生,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知識普及活動
記者:正值炎炎夏季,您對消費者的日常采買與飲食有何建議?
王志豪:一是保持清潔。保持廚房的衛生清潔,避免蟲、鼠及其他動物進入廚房和接近食物,餐具、筷子籠、刀具、砧板、抹布等要經常清洗和消毒,拿放食品前和準備食品期間要洗手,飯前便后也要洗手。
二是生熟分開。“生”指的是還需要進行加熱處理的原材料,比如生肉、生海鮮等。“熟”指直接入口的食品。生熟分開不僅要把生熟食物分開,也要把處理生熟不同食物的設備和用具分開,避免生食中攜帶的致病菌污染到直接入口的食品,引起食源性疾病。
三要燒熟煮透。食物要徹底做熟,一般原則是開鍋后,再保持10~15分鐘,如果是大塊肉(如整雞),時間還要更長一點,再次加熱時要徹底。食用貝殼、螃蟹、螺螄等水產品時,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腌后直接食用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孕婦、兒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盡量避免生食的飲食方式。
四要安全存放。熟食食用前應保持在60℃以上,在室溫下存放不宜超過2個小時。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放入冰箱內保存,從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徹底加熱或清洗干凈后才能食用。
五是材料安全。使用安全的水,不喝未經處理的水(如池塘水、溪水、湖水、被污染的海水等);到正規超市或市場購買食品,挑選新鮮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選擇經過安全加工的食品;切勿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物,若罐裝食物包裝鼓起或者變形,堅決不食用。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 (2015-04-09)進口食品安全問題頻現 監管部門需加強管理力度
- (2017-03-22)又至一年3·15 各地監管在路上
- (2017-04-17)黑龍江食藥監管部門做好群眾舌尖安全的守護神
- (2017-08-24)黑龍江食藥監管部門多舉措確保食品安全“零事故”
- (2017-09-12)加強自律與監管,迎接保健食品新未來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