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食品安全頭號問題——食源性疾病
警惕食品安全頭號問題
——食源性疾病
摘要:筆者在多年食品安全相關教學中發現,很多人對食品安全問題存有較多偏見與誤解,即使是食品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食品微生物學、食品毒理學和食品安全學后,仍然對食品安全的頭號問題認識不足。文章淺析了生物性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特點與危害、被忽視的原因,并提出了不同層面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生物性污染
食品從種植(養殖)、收獲(屠宰)、加工、儲運、銷售、保存到食用前,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有毒有害物質都有可能進入食物,因此食品污染可謂防不勝防,但談到食品安全的頭號問題,食源性疾病卻往往不受重視,其中相比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更是被人們嚴重忽視。作為當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在各國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以上是由于食用了生物性污染的食品或者飲用水[1]。
1 食源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于1984年將“食源性疾病”作為正式的專業術語代替“食物中毒”一詞,將其定義為“通過攝食進入機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梢?,食源性疾病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食物媒介、致病因子和臨床特征,其概念包括食物中毒,除此之外,還包括經食物而感染的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蟲病、食物過敏等。
1.1 特點
與食物中毒類似,食源性疾病具有患病與食物有明顯關系、發病突然來勢兇猛、發病率高等特征,同時由于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各地區人群的食物偏好、飲食習慣各異,食源性疾病往往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由于疾病種類的擴增,食源性疾病也有著與食物中毒明顯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可傳染、一些疾病潛伏期較長。
1.2 危害
較消費者普遍關心的農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等問題,食源性疾病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更為直接,僅就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來講,其危害也更嚴重。據世界衛生組織有關數據顯示,食源性和水源性腹瀉病每年導致約220萬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兒童[2]。腹瀉作為食源性疾病的典型癥狀,多見于急性發作,但其后果嚴重可致肝腎功能損傷、腦膜炎、敗血癥、流產死胎、甚至死亡。
2 忽視生物性污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
食品生物性污染是指食品在生產、加工、包裝、儲存、銷售過程中因微生物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蟲及其蟲卵等造成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1],相比消費者對于化學性污染的關注,分析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污染被忽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發病具有普遍性和不確定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發生食源性疾病的人數可達數十億,發達國家每年約三分之一的人次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由生物性污染所導致的仍占絕大多數。在我國,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事件占每年食物中毒事件總數的30%-90%,人數占每年食物中毒總人數的60%-90%[1]。從發病率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并無明顯差異,這也凸顯了食源性疾病的普遍性。
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全球性挑戰,很多人都有吃了不潔食物后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經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發病也呈現出不同于傳統的新特征,如隱蔽性、散發性等,這些變化也讓生物性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更多不確定性。
2.2 公眾的認知不足
現實生活中,抱著“吃五谷得百病”的想法,很多人即使有過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經歷,大多也因為病程短、預后好、死亡率低的流行病學特征,在不呈群體性暴發的情況下多不被重視,同時由于我國是抗生素使用的大國,很多人會在不明確致病機理的情況下,盲目大量使用抗生素,即便是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如法炮制,抗生素的持續大量使用和濫用,短期內可能解決了“吃壞肚子”的問題,但從長遠看,會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增加,擾亂人體的微生態環境,使得生物性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更為艱難。
2.3 輿論導向不夠明確
信息爆炸時代,網絡輿情熱點頻繁而紛雜,食品安全問題也備受廣大網民關注,但現實是一些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斷章取義或謠言四起,未能及時深入做好事件的解讀,導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產生明顯誤解。以食源性疾病為例,真正需要公眾了解并引起重視的生物性污染如食源性致病菌關注度嚴重不足,由此可見新聞媒體的報道關注,使輿論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夠,這也是新聞輿論引導工作今后需要加強和健全的陣地。
2.4 檢測及監控難度較大
由于微生物檢測存在傳統技術操作復雜、耗時長、影響因素多,而新技術硬件設施要求高、成本較高等問題,因此生物源性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并不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有所降低。
3 不同層面預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食源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作為疾病,永遠強調預防大于治療,基于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特點,可提出以下措施在不同層面進行防控:
3.1 政府層面的預防與控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食品行業也面臨著重重挑戰。部分發達國家嚴苛的檢驗檢疫措施和不斷提升的食品安全標準,要求我們必須嚴格把好口岸檢疫關和食品檢驗關,切實加強食品衛生的監督管理。
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2019年10月組織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規范(試行)》,以主動公開的形式,規范了衛生健康系統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3],這是我國在政府層面有關食源性疾病做出的最新舉措。
3.2 農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餐飲業層面的預防與控制
農業和養殖業是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主要來源途徑,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則是直接接觸食物原料的主要場所,作為食源性疾病的易發和高發行業,可將監督檢測檢疫前移,如:加強水源保護,保障農產品安全;定期檢疫監測,減少動物攜帶和傳播;有效建立和實施GAP、GMP、SSOP、HACCP,嚴控食品生產加工過程,改善食品生產企業衛生環境,防止交叉污染;培養食品從業人員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避免生物致病菌通過手、砧板等污染食品;合理選擇食品原輔料,采用正確的熱處理,加強易感人群的飲食衛生引導和監督。
3.3 社會層面的預防與控制
隨著輿論環境和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變革,互聯網不僅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的容量和范圍,也加大了輿論的正確引導難度,因此從社會層面出發,新聞輿論首先應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同時提高新聞從業者的專業性,并不斷完善社會熱點引導機制,加強網絡法制建設。以食源性疾病為例,積極向公眾宣傳“食品安全五要點”是最有效也最簡單易學的預防疾病的基本原則。
3.4 消費者層面的預防與控制
公共衛生問題關系每一位公民,除了嚴格按照食品安全五要點進行日常防控外,提高消費者的科學認知、增強信心和參與感、形成心理合理預期、加強自我保護也是當務之急??赏ㄟ^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公益講座、進校園和社區等多種形式展開,食源性疾病的宣傳可以結合食品安全宣傳月活動,開展全方位的宣講,幫助消費者建立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提高食品衛生質量,倡導健康生活與合理營養。
4 總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潔為本。食(飲)用受到污染的食品和水會損害人體健康,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希望廣大民眾都能知曉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的頭號問題依舊是食源性疾病,了解生物性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加以預防和控制。
參考文獻
[1]王碩,王俊平.食品安全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https://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foodborne-diseases/zh/.
[3]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scriptXxgk.htm?id=25c7f0506bc447b2aecf47fb594d304a
作者簡介:
羅麗媛,女,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食品專業高等教育工作。
基金項目: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2019年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項目(201930)
電話:15117077768
郵箱:flower1997798@163.com
羅麗媛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