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召回時效性并非破解食品安全問題的關鍵

    2014-08-08 10:00:39 來源: 華龍網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記者從國務院法制辦獲悉:《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正在公開征求意見,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的嚴重和緊急程度,食品召回分為緊急召回、一般召回。對于緊急召回,食品生產者應當在知悉相關風險后24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交書面召回計劃,同時立即實施召回。(8月7日 《人民日報》)

      建立食品的召回制度,進而在此基礎上規范生產者在各個環節中的作為,和他們理應承擔起來的主體責任,這當然是防范食品安全、尤其是杜絕問題食品進入市場泛濫成災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明確24小時或72小時的啟動召回時效要求,更是從突出市場主體責任的姿態方面,給予進一步的清晰。

      但是,如果缺乏更為細化的監管措施,以及如果沒有配套召回而建立更為精準的流通監管,僅僅強調食藥品生產者的召回責任、或是啟動召回之時效,似乎于解決食藥品安全問題而言,還不是最為關鍵之處。

      即便就是從食品召回監管辦法的字面意思上說,對于具體批量的食藥品究竟是應該緊急召回、或還是一般性召回,判斷的標準無疑應該清晰而且便于掌握;同時在強調生產者自己認定是應該“緊急召回”或“一般性召回”基礎上,顯然還應該增加市場監管者的專業服務責任。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牛奶等以往的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食藥品生產者一方面心存僥幸、涉嫌違規添加輔料生產;另一方面,對產品流入市場后的可能后果研判,他們也往往缺乏相應的專業水準。而在“緊急召回”與“一般性召回”之間有無徘徊猶豫,往往是導致后果危害程度深淺的關鍵之一。

      “誰生的孩子誰負責”,從這個角度來說,將食藥品生產者推到有事召回落實一線,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從保障消費者食藥品絕對安全的思路出發,響應啟動召回、以及何時完成召回任務等,僅有食藥品生產者單方面的主觀能動還遠遠不夠。國家還應該有整個行業的宏觀預防體系,無論食藥品生產者是否拒絕或無法客觀召回、還是自行召回不利安全風險防控,都要有相應的第三方強力、而且及時的召回措施作為配套,或才能更有力杜絕問題食藥品流入市場、讓消費者更為寬心。

      隨著工商、商貿流通、食藥品監督等部門的職能調整,承擔食藥品安全主要監管責任的食藥監部門,事實上還不能只一味強調生產經營者信用檔案、不良記錄管理;以及對問題產品的召回時效。而應該繼續著眼將事前預防、事中督查、事后處罰等行政執法監管有機協調整合。有了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企圖渾水摸魚者才會被有效拒之門外;有了專業精細的過程監管,任何企圖蒙混過關者,都難以覓得可乘之機;嚴厲加大打擊增加違法違規成本,才能清除“害群之馬”同時以儆效尤警醒行業良心!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時效性 食品安全 關鍵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国产小屁孩cao大人|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