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食品安全城市
再嚴密的食品監管體系,難免百密一疏。在食品安全問題高發的當今社會,必須建立起快速響應和有力的救濟系統
食以安為先。能否做好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形象和興旺發達,也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食品安全問題尤為重要。城市人口眾多、各類活動頻繁、食品種類豐富,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后果不堪設想。
這也是日前《國務院食品安全辦關于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發的現實背景。在這份通知中,河北、湖北、山東、陜西四省被確定為試點省份,探索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
食品安全問題的徹底解決,關鍵在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這是世界范圍內早已達成的共識。西方國家如美國、歐盟和日本起步很早,監管體系非常成熟,積累非常豐富的經驗。以美國為例,早在1906年,美國就建立起包括完備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和復雜的食品監管機構的系統。相比之下,我國食品安全體系建立很晚,2009年2月才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具體到城市而言,作為極為重要的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城市政府理所當然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方,至少應該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加強法規的執行力度。覆蓋完備的法律法規是食品安全的首要條件,將食品企業納入法治軌道,并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強化食品質量檢查的力度。
其二,擴充食品安全組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食品行業不同于其他業態,作為基礎性的民生行業,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的人財物,建立起強大的食品檢測網絡。例如,可以考慮由政府統一購置檢測設備,加大對食品樣本的檢測數量,提升檢測速度,對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商品要在第一時間強制退出市場。
其三,創新監管機制,建立社會聯動監督網絡。食品安全問題涉及面廣、影響巨大,客觀上需要各類監管部門聯合監管,才能有效控制食品行業的各個環節。在監督方面,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發動社會力量,通過各種媒介和手段建立社會發布、共享和曝光的信息網絡,有利于扭轉政府力量不足、執行力度不夠的局面。
其四,扶持并監管有實力有品牌的食品企業。食品生產、加工和流動企業是食品市場中的主體,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力量。政府應對這類企業兩手抓,一方面要對食品經營企業實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另一方面,對那些具有社會責任感、技術過硬、規模較大的企業進行有力扶持,確保食品供給的安全水平,并對其模式和經驗進行推廣,對于小、散、亂的食品企業予以堅決取締,以凈化食品行業環境,重建食品行業公信力。
此外,還應建立高效有力的救濟響應制度。再嚴密的食品監管體系,難免百密一疏。在食品安全問題高發的當今社會,必須建立起快速響應和有力的救濟系統。在突發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快速響應體系可以將危害降到最低,救濟系統則能夠對相關主體予以一定的補償,減少損失。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食品安全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