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及食品安全的“毒粉絲”該如何斬斷?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頻亮紅燈,蘇丹紅、地溝油、毒膠囊事件等,涉及人員之多、地域之廣,令人瞠目結舌。那么為何在相關部門如此大火力地“喊打喊殺”中,這些黑作坊依然可以“絕處逢生”、“屢禁不止”呢?
現實是,有些地區和相關監管部門針對黑作坊的通常做法是建立“黑名單”制度:對被列入“黑名單”的小作坊,先取締,并規定其在一定時期內不得申請準產證、不得從事相關生產活動。
然而這看似嚴苛的監管,并沒有觸及黑作坊的根本利益。黑作坊操作簡單,成本低、利潤大,而相應罰款力度卻與之相去甚遠。“風頭過后”,“換個馬甲”繼續“上崗上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懲罰力度不夠是“黑作坊問題”無法根除的根本原因。
對黑作坊嚴懲不貸,便是要“見則揪,揪則罰,罰必嚴,嚴則滅”。制訂相應處罰條例,要讓店家、超市擔起責任,把好食品安全關。開通舉報專線,發動群眾力量,共同監督和維護與我們切身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食品安全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