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之殤
我們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但是我們在咀嚼一日三餐之時卻多了些許擔憂。近些年的食品安全問題見諸媒體已不再是新聞,幾乎每年都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闖入公眾視線,這不僅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也給我們國家經濟造成了損失。
食品怎么了
近年來接二連三爆出食品安全問題:敵敵畏泡過的火腿、福爾馬林泡出的干貨、硫磺熏白的蘑菇、病死豬肉做的肉松、孔雀石綠處理的水產品、加了漂白劑的米粉和粉絲;因為配方奶粉有問題而導致嬰兒死亡的,也不是新聞,早在 2004 年就有十幾名嬰兒因為服用劣質奶粉而死亡。往飼料、大豆制品、奶制品中摻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幾近成為公開的行業秘密,在國內已盛行數年。推銷“蛋白精”的“生物技術”公司遍地開花,可見這個市場之大。
近幾年來,發生的一些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事件足以引起重視。雙匯瘦肉精事件、河南南陽毒韭菜事件、甘肅平涼牛奶亞硝酸鹽中毒事件、青島福爾馬林浸泡小銀魚事件、染色饅頭事件、沈陽毒豆芽事件、宜昌毒生姜事件,黑芝麻浸泡“墨汁”染色、到期面包回爐再造、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含熒光增白劑、廣東中山查獲 1325 公斤“墨汁粉條”、重慶一公司購 26 噸三聚氰胺奶粉生產雪糕、廣州市場現“染色紫菜”,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年,因食品安全問題屢亮紅燈,人們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市場憂心忡忡,買肉怕有“瘋牛病”和病死豬,買雞鴨魚怕有“禽流感”和激素,買果蔬擔心“轉基因”和“農藥殘留”,買米面怕用了拋光礦物油或摻有增白劑,而近日金鑼火腿生豬來源是否安全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食品安全問題已刻不容緩,民以食為天,吃飯都不放心了,國之安定何談。國家食品安全的法制體系是基本健全的,但是對于我們每一個國民個體而言,僅靠法律底線的約束是不夠的。有多少人自己吃飯時“膽顫”,而制造不安全食品時卻沒有多少“心驚”。
作為人類,一旦起碼的做人底線在自我心中被打破,法律又能奈何多少。
害人食品之源
害人食品種種,歸納起來無非幾類。
問題食品已從過去的糧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產品等傳統主副食品,擴展到水果、酒類、南北干貨類、奶制品、炒貨食品等,呈立體式、全方位態勢;問題食品的危害程度越來越深,已從食品外部的衛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內部的安全危害。過去只注意食品細菌總數,現在是深入食品內部的農藥、化肥、化學品殘留;制毒制劣手段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入、手法越來越隱蔽,從食品外部的走向內部的、從物理的走向化學的。從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樣翻新、五花八門。
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殘存化肥、農藥等物質,使這些食品的安全狀況令人十分擔憂。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菜農、果農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劇毒農藥來噴灑蔬菜、水果,這直接導致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量超標,這樣的蔬菜、水果被消費者食用后肯定會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很大危害。
在2009年曾經有相關的組織對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銷售的櫻桃、甜瓜、桃子、油桃、蘋果5種水果進行抽查,結果一共檢測出了17種農藥,甚至有的農藥是法律已經禁止使用的農藥,可見某些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是多么不容忽視。
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用品。一些黑心腸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受金錢的驅使,在加工食品的過程中往往違規使用、超標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摻加有毒有害的化學用品。
在種植業、養殖業中濫用激素和其他藥物以增加產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產品在短期內獲得豐收、成熟。例如,帶尖的西紅柿,堅硬的獼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長熟的結果。這種做法不僅使培育出來的產品營養價值明顯降低,而且也會給食用者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制造、加工食品的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給食品安全造成隱患。
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所引發的問題更是讓人擔憂,一些地位舉足輕重的企業卷入食品安全問題漩渦之中,國人吃什么成了問題。
用“地溝油”加工油炸類食品、“注水豬肉”等等先且不論,環境因素給我們帶來多少威脅,“穹頂之下”我們還能吃些什么。
農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鉛、錫、汞、鋅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過量浸入到水源中,受這些重金屬污染的飲用水和農產品進入到人體后,就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另外,一些用來盛放食品的包裝紙、包裝袋、不銹鋼餐具等也是鉛、鉻、鎳等重金屬污染的重要來源,這些重金屬物質一旦超標超量的滲入了食品中,人們食用后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潛在威脅。
食品安全根源何處
雖然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但在執行階段仍是有太多“功課”等我們去做。
我國現已頒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數量多達十幾部。雖然這些法律法規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它出臺早,要求標準低,以及現實情況的飛速發展,有些條款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體系,對待個別嚴重的食品問題,已經不能有效的規范,合理的操作。
我國的食品監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職能部門之間要么會出現爭著監管、重復執法的現象,要么會出現爭著不管、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這就給某些食品行業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府控制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也作為一種行政權力,完全由政府代表國家行使監管權力。改革開放之后,引入市場機制,但是我國是政府主導下市場經濟改革,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政府主導型的社會。它是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場的混合,市場失靈必然導致市場壟斷、外部性問題、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所以在食品安全領域,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政府公權力是必須涉入的,運用政府公權力在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方面具有天然的成本優勢
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中依然還存在著部分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為問題食品的產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條文規是否事無巨細,操作是否簡單易行,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有無滯后,這些現象不容忽視。
作為媒體,調查、監督、曝光的作用畢竟有限。在“三鹿事件”中,“三鹿”的老總是承擔了責任,但是這背后的利益鏈、根本原因,又有誰來探根求源呢。
從進入公眾視線的食品安全案例來看,有的涉事老板為此身陷囹圄,但是有的企業負責人已經套現脫身。甚至有的企業在經歷食品安全問題之后依然屹立市場不到,并且當其食品安全再次出現問題仍然“泰然自若”,某些肉制品加工企業便是活例。
作為食品安全違法者,除蒙受市場損失外肇事企業看來不會受到法律懲罰。甚至有的律師們被要求不能代理受害者向企業索賠的案件。
受害者以后可能會獲得一些國家賠償,“沒有良心”的企業造成的后果要由沒有發言權的納稅人來買單。這讓我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美國。
當年美國也是劣質、 假冒、 有毒食品、藥品猖獗,一批被稱為“耙糞者”的記者調查、揭露了大量令人觸目驚心的案例:骯臟的肉食品加工場、有毒的食品添加劑和色素、無用甚至危險的“靈丹妙藥”等等,最終導致國會在 1906 年通過純凈食品與藥品法,要求食品和藥品的標簽不能含有虛假或誤導的內容,食品不能隱藏有害健康的成分等。1937 年,田納西州的一家藥廠推出一種磺胺類兒科新藥“萬靈丹磺胺”,里面含有有毒的抗凍溶劑二甘醇,毒死了 107 人,其中許多是兒童。全美輿論大嘩,促使已在國會扯皮了幾年的新法案——《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第二年通過。有了這兩個里程碑式的立法,美國的食品因此干凈、安全得多。
放心食品還有多遠
消費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識,也可能會引起食物安全問題的產生。我國有的消費者收入水平低下,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加上缺乏相應的常識,所以在購買食品時安全意識淡漠,往往只圖便宜,不顧及食品的質量、衛生問題。還有一些消費者在購買便宜食品、特價食品、無質量保證食品時,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在買,并且別人過去多年吃這些便宜食品也沒吃出什么問題,現在再吃也不會有事,消費者這種心理就為問題食品的銷售打開了門路。
很多消費者缺乏科學食用食物的常識,由此可能會引發一些疾病的產生,甚至導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應該從體制上完善監管方式,把監管觸角延伸到社區、鄉村。目前的小作坊加工點大都扎根在社區與鄉村,這部分的食品衛生最易被忽視。
在當前政府職能部門資金缺乏、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把監管觸角延伸到社區、鄉村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在觀念上我們要做足功夫。應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而增進食品安全知識的內容,不管是消費者還是食品質量審核部門都應從以前追求產品色香味的外觀表現轉化到追求食品營養安全的內在表現。
從生物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其他病理因素等方面來分析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并針對這些影響,普級宣傳食品安全的知識,讓消費者正確辨別安全食品,讓不安全食品在食品市場中無立足之地,營造安全食品的大環境,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建立食品安全行政執法與司法制裁有效銜接的常設機構。比如建立食品安全問題在公安機關的的常設機構或者食品安全執法大隊,建立 110 食品安全預警系統,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使行政職能部門與公安、司法部門聯合,有的放矢查辦嫌疑食品問題案件。使得食品安全行政執法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消費者個人等社會力量與司法制裁有效銜接起來,確?!?a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食品安全法》深入貫徹實施。
如果說解決影響食品安全的內部因素,充分發揮技術層面分析能起到盾牌作用,理順外部因素,加強執法力度就是利劍了。
強化對食品源頭污染的治理也不容忽視。保護環境,切實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好安全優質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農產品在干凈清潔的環境中生產,從根本上杜絕有毒有害物質對農產品的污染,從源頭上防止農產品污染。提倡“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根據地方特點確定種植、養殖結構的宏觀計劃,有機地組織各地區優勢農產品生產,并給予適當的政策優惠和輿論導向支持。大力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指導農業生產者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繼續推廣國家“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建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另外還應加強對食品污染物檢測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檢測。
只有這樣,才能將食品安全問題扼殺在搖籃里,我們才能真正地吃上放心食品,才能讓國人不會冒著重重“風險”到國外去購置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相關熱詞搜索: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食品安全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