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以缺乏食品安全自信
一件事是4月份在韓國舉行的一次國際食品產業展會上,擁有60多個展位的中國展區幾乎無人問津。眾多排列整齊、標有“CHINA”的展牌下面,是一片片空曠的“無人區”。這與周圍臺灣、日本及美國等展區觀者不斷、客商云集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一件事也發生在4月份。因不斷受到微信等平臺上網絡謠言中傷,致使銷量下降、品牌形象受損后,娃哈哈、康師傅、肯德基等食品餐飲巨頭紛紛將涉嫌傳謠微信號背后的運營公司告上法庭。據悉此次各大食品企業共起訴超過10家微信公眾號運營公司,總體索賠金額超過6100萬元,或將成為近年來網絡食品謠言索賠第一案。
雖然已經過去兩個月,但兩個事件的社會影響依然存在。有心人在反思事件過程中發現,這兩件事具有一定的邏輯關聯性:如果說韓國食品展上中國食品基于“不安全”聯想遭遇冷落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果,那么第二個事件中,關于食品安全謠言的盛行則可以看做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部分原因。
必須承認,近些年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并不是很好,出現了一系列比較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曾經“吃在中國”的美食大國形象被一再減分。不過,所謂“從前做過事,不幸一齊來”,就算中國食品安全曾經有“過”,但用太多的“不幸”來懲罰還是太過了。更何況,有些“過”并非真實存在,而是被強加的。比如那些非科學的傳言,特別是加入利益動機和諸多惡意的謠言,在損害一些食品企業利益形象的同時,也對整個中國的食品安全環境產生了惡劣影響。
造成食品安全謠言滿天飛的局面,責任固然在為利而造謠者,但謠言起而民眾多相信并再傳播,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也是謠言之所生的根源。前兩年,有一條關于新西蘭進口奶制品被檢出含有“有毒”物質雙氰胺的新聞曾在國內轟動一時。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條在我國可稱“爆炸性”的新聞在新西蘭本地卻波瀾不驚。當被記者問及為什么自己國家的奶粉出了事卻沒什么反應時,一位新西蘭老太太反問道:“如果新西蘭的牛奶不能吃了,世界上還有能吃的牛奶嗎?”新西蘭的老百姓能對自己國家的食品安全自信如斯,這讓我們國人感到艷羨的同時,也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讓他們有這樣的自信?又是什么讓我們缺失了這樣的自信?答案其實很簡單。新西蘭民眾愿意相信自己的食品質量環境是安全的、可靠的,這是因為有人告訴了他們這樣的事實,這個“人”就是他們的媒體。而在中國,一些媒體經常“告訴”人們的,卻是民眾不想看到卻又不得不去相信的東西。
由于缺乏責任機制,微信、微博存在任性傳播不實信息的問題,這是自媒體的特點,加強監管是必須的,但它們只是衍生問題,真正的問題還在傳統主流媒體方面。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問題的現實無法否認,但我們有能力并能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而且食品安全形勢已經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事實。媒體應該告訴人們事實,而不是只關注“問題”,甚至將其無限放大,卻忽視或者故意掩蓋“向好”的一面。積極正向的科普教育宣傳缺失,消極甚至偽科學的東西必然就會乘機大肆蔓延。
有責任感的新聞人應當持有的基本風格是理性觀察并體現建設性。以務實、開放、求證的心態冷靜觀察社會,以建設性的視角來報道“一切值得報道的新聞”。一言以蔽之,以媒體報道之信(信實),促進民眾之信(自信)和社會之信(誠信)的達成。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們還缺少這“三信”,而如何培養這“三信”,正是今后的主要任務。

相關熱詞搜索: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食品安全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