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淀粉作增稠劑對凝固型酸奶 品質的影響
凝固型酸奶的制備工藝
凝固型酸奶的制備工藝流程為:原料乳→標準化→配料→過濾→預熱→均質→殺菌→冷卻→接種→灌裝→發酵→冷卻→冷藏后熟→成品。配置了13%的脫脂奶粉溶液,在大試管中滅菌冷卻到35℃,然后在恒溫培養箱進行40℃、4小時的培養[1]。對脫脂乳進行制備,用三角瓶進行盛裝。在滅菌冷卻之后,對4%活化菌種培養物進行了接種,在培養箱中進行了40℃、3小時的培養。在250ml三角瓶中裝入了100新鮮牛乳,進行了95℃、15min的滅菌,然后冷卻到45℃,并加入4%的母發酵劑,均勻攪拌后,在42℃培養箱中進行3小時的培養,凝固之后保存在4℃的冰箱當中。在制備凝固性酸奶的過程中,檢驗原料乳,進行計量過濾,然后加入增稠劑和糖,進行3min均質,15min殺菌,然后冷卻到40℃到45℃,按4%的量對發酵劑進行接種[2]。進行3小時發酵,并冷藏12小時。最后對酸乳的粘度、酸度,利用數顯粘度計、酸度滴定法進行測量。
增稠劑的添加及對凝固型酸奶品質的影響
根據相關的研究,在制備凝固型酸奶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羧甲基纖維素鈉、馬鈴薯淀粉、馬鈴薯變性淀粉,以及蔗糖、脫脂奶粉、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試劑與材料。根據相應的研究結果能夠得知,分別添加0.5%、1%、2%的羧甲基纖維素鈉,對粘度和酸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結果表明,酸奶的乳清析出最少、質地最佳、口感最好的為0.5%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添加量。對馬鈴薯變性淀粉進行添加,結果表明,在0.2%的馬鈴薯變性淀粉添加量下,酸奶具有最好的品質。分別將0.3%、0.4%、0.5%的馬鈴薯淀粉加入酸奶中,根據結果可知,加入的馬鈴薯淀粉并不會對凝固性酸奶的質地進行改善,對于乳清析出的情況也不能阻止。
變性淀粉作為凝固型酸奶
增稠劑的研究必要性
綜合之前的分析結果能夠得知,對于凝固性酸奶的品質來說,加入變性淀粉、馬鈴薯淀粉、羧甲基纖維素鈉等增稠劑,均會對酸奶的品質產生良好的影響。其中,價格最低的是變性淀粉,將其應用到凝固性酸奶的生產中,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3]。因此,采用變性淀粉分別與馬鈴薯淀粉、羧甲基纖維素鈉等進行復配分析,從而對馬鈴薯淀粉、羧甲基纖維素鈉的用量進行降低。最為理想的添加方案為0.3%的馬鈴薯變性淀粉和0.2%的馬鈴薯淀粉、0.25%的馬鈴薯變性淀粉和0.25%的馬鈴薯淀粉、以及0.25的馬鈴薯變性淀粉和0.25%的羧甲基纖維素鈉,都能夠得到良好的凝固性酸奶品質。變性淀粉由于原料來源較多,變性程度不同,不同的變性淀粉應用于酸奶制作中的效果也不相同。如玉米淀粉口味清淡細膩、馬鈴薯淀粉口感爽滑,木薯則稠厚。有些變性淀粉口感比較細膩,適合應用于凝固型酸奶。因此可以根據客戶對酸奶品質的不同需求提供相應的變性淀粉。凝固型酸奶是當前十分常見的乳制品飲料,其由于營養價值較高,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在凝固型酸奶當中,對一定量的增稠劑進行添加,能夠極大的提升凝固型酸奶的口感、味道、營養價值等。
廣西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鐘佳佳 林澤宇 王倍倍 孫凱欣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3-08)科普 | 增稠劑只增稠不增“愁”
- (2014-11-06)跨境海淘有風險 酸奶火腿多肉植物禁入境
- (2014-12-09)消費者在購買酸奶粉時要看清含奶量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