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增稠劑只增稠不增“愁”
增稠劑的安全性一般來說比較高,多數來自天然食物,比如海藻酸鈉、瓊脂等。食品添加劑中的增稠劑有 30 種左右,可以賦予食品黏稠、適宜的口感。這些增稠劑中最常見的是改性淀粉和膠類物質,比如羧甲基淀粉鈉、羥丙基淀粉、瓜爾膠、黃原膠、果膠、明膠等。
增稠劑說起來好像很神秘,其實它們的使用有不少都是受到我們傳統工藝的啟發。比如有經驗的廚師只用一個雞蛋就能讓一大鍋湯看上去漂浮著許多雞蛋,秘訣就在于勾芡。紅燒魚的湯汁在冷藏室里會成凍狀,能形成凍狀的物質叫做明膠,也可以叫做膠原蛋白,明膠也是一種常見的增稠劑。
增稠劑的安全性一般來說都非常高,而且它們也算膳食纖維。即使是所謂的人工合成、化工產品,其安全性也是受到嚴格檢驗后才能上餐桌。
粥店用增稠劑,更多的可能是客人太多,后廚沒有時間等米慢慢熬稠,只好用增稠劑“拔苗助長”,讓粥的口感更好。
傳聞中提到的“黏稠、香噴噴的粥里添加了黃原膠、粥寶”,黃原膠是玉米淀粉經過微生物發酵得來,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純天然的。而所謂粥寶,配料主要是淀粉或改性淀粉。因此“長期超標使用粥寶會對人體有害”的說法,并無科學依據。
此外,從成本效益考慮,放淀粉顯然比放食品添加劑更省錢。一位粥鋪的老板說,“黃原膠要比淀粉貴得多,誰會去用呢?用淀粉勾芡就能讓湯粥變稠。”40元塊錢只能買2斤黃原膠,如果是買淀粉足足可以買20斤。
經常喝酸奶的人知道,普通酸奶比較稀,呈液態,而老酸奶則比較稠。老酸奶中是不是也加了增稠劑,經常吃會不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目前確實存在往酸奶中加入穩定劑和增稠劑的現象,像酸奶中使用的羧甲基纖維素鈉,可以起到穩定飲料組織狀態的作用,具有防止沉淀分層、改善口感等特性。有些企業采用單一的CMC作為增稠穩定劑;有些企業則將CMC和其他增稠穩定劑、乳化劑復合在一起。但只要適量添加,是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增稠劑是淀粉水解產生的糊精、改性淀粉等,它們本身無毒無害,但和白糖一樣容易升高血糖。有的人喝了無糖酸奶后血糖反而升高,很可能是由增稠劑引起的。因此,在購買無糖產品之前,一定要看清配料表,提防增稠劑對血糖帶來的影響。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6-08-23)變性淀粉作增稠劑對凝固型酸奶 品質的影響
- (2014-07-21)科普可以正視聽
- (2015-09-16)【科普】食安院士:曾被“誤解”的那些食品
- (2016-04-21)【科普】你真的了解食品保質期嗎?
- (2018-02-23)科普|14種被吹上天卻沒什么用的食物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