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么要做食品安全抽檢?
□ 馬東 北京華通聯食品安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人們在各類媒體上經常會看到關于國家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進行抽檢的消息,在相關政府官網上也能搜索到正式報告,但每次看到食品安全抽查結果,筆者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樣抽檢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報告是要告訴消費者政府監管部門通 過對市場上的流通食品(也包括在生產企業現場抽樣)進行抽樣,然后發布監測結果作為安民告示,那消費者看到這些結果會相信食品安全處于可控的狀態嗎?
如果報告是想告訴主管領導,經過各級監管部門的日常監督管理,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就如同監測報告中所示,合格率有所改進,數字更好看了,或者至少沒有下滑太多,那主管領導會相信這樣的報告嗎?
如果老百姓和主管領導都持懷疑態度,那這樣的抽樣和根據抽樣所得出的合格率報告意義何在?或者說什么樣的報告才能讓消費者和主管領導相信中國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確實有所提高?
復雜的問題要簡單地說,簡單的問題要清晰地說,食品安全屬于簡單的問題,還是復雜的問題?老馬如是說——它既簡單,也復雜。
簡單說,消費者在市面上購買食品就不應該考慮所買食品是否安全。2000多年前孔夫子在《論語·鄉黨》篇中說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既然2000年前的人就已明白怎么做、怎么吃能夠保證食品安全,它就不應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但食品安全確實也非常復雜,因為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上至國王、下至看門人的利益。近年來,國際上因食品安全問題而導致內閣辭職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其中包括2008年中國發生的三聚氰胺丑聞。
監管部門期望用市場食品安全合格率報告向消費者展示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然而其又常常會遇到消費者的質疑——合格率是怎么得出來的?但凡有統計學基礎的人都知道,如果用某一個指標對系統(如食品安全監管系統)進行評估,必須建立在科學、客觀、真實的數據基礎之上。比如,取樣計劃的規劃需要基于風險的原則;再如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根據常識判斷,應該比小超市要高,而小超市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又比農貿市場要強。因此,零售類別和現場取樣數量可能就決定了最后的合格率水平。例如某一類國家抽檢的食品總體不合格率為3.1%,大超市所抽樣品的不合格率為2.5%,農貿市場的樣品不合格率為15%。如果按照風險評估的原則制定抽樣計劃,在大超市、小超市、農貿市場、小食雜店的取樣比例總計不超過5%,那這樣的食品安全合格率能夠讓消費者和主管領導相信嗎?
以合格率(或不合格率)為主導的食品安全治理監測報告屬于問題導向型,因為它只想給消費者或主管領導一個結果,并達到安撫目的。以科學的數據分類標準為基礎,并按照樣品的“屬性特征”、“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設計取樣計劃,則屬于風險導向型,它可以滿足消費者和主管領導的心理訴求,即“我對合格率不感興趣,我只想知道有哪些風險和管理風險的措施如何。”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 (2014-06-17)搞好食品安全農產品生產是關鍵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