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背后的博弈:食品安全標準,其實不僅僅為了“安全”
韓國大量從中國進口泡菜,“目前韓國超過95%餐廳、醫院和學校供應的是大陸泡菜”,原因是“價格只有韓國泡菜三分之一”。而“正宗”的韓國泡菜價格高,則用來出口。中國對進口泡菜的衛生標準太嚴,“韓國泡菜幾乎都無法符合這個規定,等于被大陸禁止進口”。大概是日本對韓國泡菜的標準不那么嚴,于是韓國泡菜能夠過關,日本也就成了韓國泡菜最大的市場。
標準放寬,會影響食品安全嗎?
這個消息大概讓中國網民很高興:我們的“安全標準比韓國和日本都高”,而韓國進口廉價的泡菜,卻把“傳統的優質泡菜”拿去賣給日本人——也不知道韓國網民會不會罵政府不顧人民死活,把“好東西”用來出口,卻讓自己的國民吃“廉價貨”?
大概是郁悶的韓國泡菜生產者們告到了他們的總統那里,以至于習主席訪問韓國時韓國總統“拜托習近平主席更改中國的發酵食品衛生標準,以便韓國出口泡菜”?;蛟S是習主席磨不開面子,于是中國方面也就做出了回應:中方放寬標準,韓國泡菜有望大量出口中國。
讓韓國泡菜無法達標的是“大腸桿菌每100克不超過30個”。這是一個安全標準,而放寬后的標準是“每克不超過10個”——放寬了幾十倍。
食品中的大腸桿菌通常并不致病,限定它的量只是作為衛生條件的一個指標。作為一種發酵食品,泡菜中本身具有細菌生長的條件。細菌數相差幾十倍,對于食品安全的意義并不大。
安全標準背后的利益博弈
安全指標是為了保障安全的。在能夠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到底把指標設得“寬松”還是“嚴格”,就成了一種國際經貿斗爭的手段。一般而言,出口國自然是希望標準越寬松越好;而進口國則可以利用標準來控制進口的難度——想要進口的,就把標準制定得比較寬松,比如日本對韓國泡菜的標準;不想進口的,就把標準制定的很嚴,比如中國對韓國泡菜之前的標準。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美國可以從巴西進口橙子,而美國加利福利亞和佛羅里達等州也出產橙子。而多菌靈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柑橘類作物的農藥,當然這種農藥也有其他可替代的選擇。美國禁止了多菌靈用于柑橘,自然進口的柑橘以及橙汁等產品也就不能含有多菌靈殘留。這對于巴西等使用多菌靈的國家來說,簡直是不能承受之重。當然,在官面上,都還是以“安全”、“風險”為名目,而誰也沒法對他國的安全標準說三道四。

2012年,可口可樂向FDA報告在自己及競爭對手的果汁中發現了多菌靈。這些果汁來自于巴西,多菌靈在巴西被批準使用。美國未批準使用,也無安全標準,所以檢出即非法。圖片來源:coverhdwallpapers.com
世界各國都會把這個作為武器,在國際經貿中維護本國利益。歐盟是此道老手,各種農產品往往都有很嚴格的農殘或者污染物標準。標準就象一把達摩克斯之劍,懸在所有進出口商的頭上。但在實際執行中,是否進行檢測,抽檢頻率如何,就完全掌握在他們手中——收與放,都很自如。
除了韓國泡菜,中國也不乏類似的例子。比如在美國,轉基因豆粕除了作為飼料,也可以提取蛋白用于人類的食品中。而中國的轉基因豆粕就只能作為飼料,也就是說,中國的大豆蛋白產品不能含有轉基因成分。大豆蛋白可以用在許多加工食品中,這些加工食品美國人可以隨便吃,安全性上沒啥問題。但是在管理上,它們就不符合中國法規——中國的規定,也就可以阻止了這些食品進口。
中國的食品標準中也有個例子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就是茶葉中的稀土。目前,稀土對于健康影響的研究很欠缺,負責評估各種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影響并制定安全標準的國際權威機構JECFA迄今也沒有對稀土作出評估,更沒有設立“安全攝入標準”。因為稀土在土壤中廣泛存在,所以不得不接受它在各種食物中的存在。中國規定稻谷、玉米和小麥的限量標準是2.0毫克/千克,不清楚制定依據是什么,但是這些食物中的稀土含量通常都低于標準,也就不存在什么問題。而茶葉的限量也是2.0毫克/千克——如果這個限量對于保障安全有必要,當然也不得不接受。但這個限量其實毫無必要——茶葉中的稀土只有大約25%會進入到茶水中,而每天使用的茶葉量要遠遠小于糧食,即便是超標幾倍,來自于茶葉的稀土含量也遠遠少于來自糧食的量。

中國是唯一一個制定了茶葉稀土標準的國家。作為茶葉出口國,這無異于作繭自縛。圖片來源:wikipedia.org
現實情況是,采用嫩葉的茶(比如綠茶),這個2.0毫克/千克的限量還不難達到,而采用成熟葉片的茶(比如普洱、紅茶等),就有大量的茶葉超標。也就是說,對于這些茶而言,茶農即使不進行任何“違規生產”,也還是不能保證收獲的茶葉合格。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制定稀土標準的背景下,作為茶葉出口國來制定這么一個嚴格得并不合理的標準,無異于作繭自縛。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7-01-16)泡菜中植物乳桿菌的分離鑒定
- (2014-06-16)家樂福與您一起努力建設食品安全誠信
- (2014-06-16)以誠信保障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誠信宣言大會在京召開
- (2014-06-16)張志剛:提高誠信自律,共為食品安全獻計獻策
- (2014-06-17)食品安全治理:挖根去皮方得實質效果
參與評論